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三章 何夕之功,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十三章 何夕之功
何夕變得魔術不是別的。就是陸地行舟。
這些小船,是何夕從遼河上收集起來的。還有一些是現造的。
這些小船,並不比江南的烏篷船大多少。也不是太重的,用馬車拉著這些小船,也是能拉得動的。而遼河與松花江之間最近的距離,不會超過一百公里的。只是這一段分水嶺山路崎嶇。故而要繞遠一些。但是也不會超過一百五十公里,也就是三百里的。
何夕在遼河距離松花江最近地方,修建了一座碼頭。與對應的松花江上也修了一個碼頭,並將這二百餘里的路程,以三十里為站,修了七八個兵站。一站一站地轉運。
糧食從遼河北上,透過這一段陸路到了松花江上。然後透過鬆花江上的小船,轉運糧食。
同時何夕,也在松花江的碼頭上建了一個小船廠。
也不處理木頭,僅僅是臨時打造一些船隻。用來轉運糧食,這還是楊震給何夕的靈感,就好像蘇聯的武器,從來不在於耐久性,而今也是如此,何夕也不需要這裡的船隻能維持幾十年上百年,只要能維持這一年就行了。
甚至只需要維持幾個月就行了。
但是,這並不代表,萬無一失了。
這裡面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確定大軍的位置。
為了確定大軍在什麼地方,何夕只能派出遼東軍最好的夜不收,追在藍玉的屁股後面,及時向他彙報。
這雖然有些困難,但是還很好解決。
最難的是,臨時規劃,從後方到前線的路線。
不得不說,東北平原上是水網密佈,幫了何夕很大忙。但是走水路並不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就是這些天然的河道沒有經過修整。會出現很多問題。雖然不會有瀑布這樣的情況。畢竟東北平原上高度差很小的。
忽然出現的淺灘激流,就是問題了。
激流只能靠操船人的手段了。而何夕這邊大多是新手,畢竟是北方人,在操舟這一項技能上,是比較差的。所以,在河道之中屢屢翻船。何夕還沒有計算耗損,想來在三成左右。
好是在河裡,而且船小的原因,何夕設計的航道,也都靠近河岸。故而沉到水裡的糧食,大多都能打撈上來。糧食溼了,僅僅是不能儲存。又不是不能吃了。
而且何夕動員了幾乎遼東所有的壯丁,跟隨何夕出關的就有十萬人上下。這些人也是要吃飯的。
故而,每當激流的時候,何夕就在岸上留人,一來做中途的中轉站。二來,也用來打撈糧食,提醒過往的船隻。
不過,淺灘就更不好辦了。
淺灘有多淺?
河岸下面都是石頭,在水流的長期沖刷之下,下面的石頭好像鏡子一樣。平靜無比。只有幾寸的水,衝擊力也不強。人捲起褲腿,就是走過去。放在後世,簡直是遊玩的好地方。
但是這樣的河道,根本不能通行任何船隻。
沒有辦法,何夕以身作則,親自下船,用繩子綁住船頭,幾個人連拉帶推,將小船推過這一段淺灘。這樣的淺灘,在河道之中總共有三處,當然了,各有不用,還有都是鵝卵石的河底。
有的距離岸邊比較近,可以在岸上拉縴。
還好,前文說過的,松花江是向北流的,這種順流而下的流向,是幫了大忙的。否則這一次運輸會艱難百倍。
總之,何夕半個月之內,克服了種種困難,將第一批萬石左右的軍糧,運輸到大營之中。雖然萬石糧食,並不是太多。但這個訊息足夠振奮人心了。
當何夕親自押送糧食來到軍營的時候。
馮勝親自來迎接。一把拍到了何夕肩膀上,說道;“好。好。好。我沒有想到你真做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