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艾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節,芍藥記事,藍艾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底線,但對蕭珙可就毫無顧忌了。他身為丹東王,手握重兵,又是可汗胞弟,追隨可汗立下赫赫戰功,原本對朝中輔佐耶律璟的官員們就看不上眼,認為他們只會指手劃腳,特別是蕭珙這種憑著女兒上位成為可汗心腹重臣的,那就更瞧不在眼裡了。
更何況此次若非蕭玉音壞事,說不定漢人半壁江山都要被大遼拿下了。
當下更是毫不客氣,指著蕭珙的鼻子就罵,“皇兄原本雄才大略,都是你們這幫人整天在他耳邊教唆,這才讓他優柔寡斷了起來!”遙想倆兄弟當年縱馬草原,揮斥方遒,才打下整個草原。
蕭珙萬沒想到不過就是幫可汗說了句話,立刻就遭到了耶律德光的攻擊。再怎麼說,他也是可汗的岳父,就連可汗都從來不曾指著他的鼻子罵過,卻被耶律德光指著鼻子罵,哪裡還肯再忍,立刻也指著耶律德光的鼻子罵了起來,“老夫是瞧在可汗面上才讓著你的,能征善戰有什麼用?部落安撫呢?我遼人百姓難道不需要過安穩日子?”
這恰恰反應了遼國主戰派與保守派的爭執焦點。
主戰派認為遼人能夠一生在馬背上征戰便是榮耀,而保守派卻認為遼人在草原上放歌牧馬才是詳和安寧的生活,而不是面對重賦或者直面生死性命之搏。
很快丹東王耶律德光與大丞相蕭珙在延昌宮保興殿裡一度激烈爭吵到差點打起來的事情便傳揚開來,不久之後,奉召前來上京城議事的各部落首領,以及遼國官員重臣皆知道了這件事情,頓時議論紛紛。
*********************************
兩方戰局有了明顯的變化,最高興的莫過於身在長安城中的齊帝,自接到燕王的捷報之後,燕王府裡把守的禁軍早早就撤了,各種吃的玩的賞賜流水般送到了燕王府,上至太子下至諸皇子以及官員人人側目,就連燕王岳家上門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燕王府裡如今只有燕王妃與小世子,官員想要示好也是巴結無門,就連家眷送了拜貼去,燕王妃也是閉門謝客的。
她自帶著小世子進京,備嘗冷眼。那時候戰事失利,燕王誓要與燕雲十六州共存亡,她都已經做好了被囚禁一生的打算,只要能讓她好好撫養兒子長大。
從宮裡皇后到東宮太子妃,以及諸皇子妃都怕沾上了她似的,連個話兒也不肯傳,其餘官員更別提了,那時候燕王妃便知道她此生榮耀也只繫於燕王一個人身上,與其餘人等無關。
因此,燕王妃不但閉門謝客,就算是後來府外守著的禁軍被撤,她也不曾進宮去與皇后太子妃聯絡感情,走動走動。
不過是無用功罷了。
聖人賞完了燕王妃與世子,開始在太子面前唸叨起了燕王的好,“三兒從小就是個活潑好動的性子,喜武厭文,以前還嫌他鬧騰,沒想到他倒是天生的武將,戍邊有功吶!朕也有三年沒見過三兒了,甚是想念吶,傳旨讓他回來吧,等他到了長安城,再行封賞此次有功之臣!”
太子嘴裡敷衍著,“三弟這幾年辛苦了,正應回長安來好生休整休整,也好與父皇母后團聚,共享天倫。”心裡卻有幾分煩惱。
當初他以為燕王戰事失利再難翻身,便開始重新押注,哪知道王光與周同純粹就是倆酒囊飯袋,前者運道還好些,至少性命保住了,後者就是個倒黴鬼,直接死在了幽州城外。
周同死了倒是一了百了,可王光沒死,帶著十萬大軍前去支援燕王,最後只剩了三萬多殘兵,連一座城池都沒拿下來,到了燕王這兒只有奏摺最後一句輕飄飄的話,“……早聞朝中點兵派將支援幽州戰事,兒臣奔波數州,還當此是虛言,沒想到與遼人議和之後,前往幽州接管城池,才在城外遇見了王光將軍,帶領約三四萬人馬立於城下,與遼首耶律德光膠峙。”旁的再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