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1章 華光殿聽講,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詠隨程璜來到華光殿門前,由謁者進去稟告後,才被准許入內。
兩人進到殿內,才發現天子劉宏還沒開始治學。此時天子坐在上首,下首還有一位素服老者。
吳詠趕緊上前見禮,劉宏有些不悅地問道:“程璜,你二人為何來得如此之慢,今日吳侍讀第一次聽講,朕還特請楊師等他來後再講五經。”
程璜急忙跪在地上,誠惶誠恐道:“陛下容稟,奴婢出崇德殿時,想著離永樂宮近,就先帶吳侍讀去見了陛下生母孝仁皇后,隨後這才趕去南宮見皇太后,這才誤了時辰,耽擱了陛下治經的時間,奴婢罪該萬死。”
劉宏一愣,嘆道:“朕恕你無罪,你也是有心了,太傅只讓吳侍讀去見皇太后,沒想到你還帶他去見了孝仁皇后,這樣也好,母后和母上兩人都知曉了吳侍讀的存在,也省得日後麻煩。”
接著他對吳詠介紹道:“今天來為吾講經的是光祿勳楊賜老師,治學期間只有師生,沒有尊卑,你也不必緊張。”
隨後一指右下首的坐墊和矮案,道:“以後你就坐在那裡。”
“謝陛下!”吳詠急忙行禮,又轉身按照師禮拜見楊賜。
楊賜對他點點頭,微微一笑道:“沒想到你竟然如此年幼!既然太傅和三公都考校過你了,老夫就不做這無聊的事了。我且問你,蒙學如何了?”
“回楊師,蒙學之書早已熟記於心,現在攻讀五經。”這時可不是謙虛的時候,吳詠實話實說道。
楊賜一愣,隨後感慨道:“天子的眼光倒是獨到,能發現你這個鄉野神童。”
此時劉宏也是哈哈一笑道:“楊師可能還不知道,我這侍讀還做過幾首詩,在鄉里廣為傳誦。”
“哦,還有這事,還請來聽聽。”楊賜這時也對吳詠來了興趣,畢竟能教導一位神童,是大多數老師的可遇而不可求的。
劉宏的記性不錯,吳詠做的幾首詩,他都記著,對《詠鵝》和《憫農》二首,最是喜愛,簡直就是以前他在鄉間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因此才會點名吳詠來當天子侍讀的。
至於《種麥》《墦間》《相思》三首,他只覺意境不錯,但卻差了意思。
之後還有吳詠在鬲候府做的《勸學》,崇德殿上做的《塞上》,都被他聲情並茂地吟誦出來。
連吳詠自己都沒想到,他竟不知不覺抄了這麼多詩,還都被人重新命名了。
楊賜聽完,盯著吳詠仔細看了一會,才苦笑道:“想不到老夫如今這般年歲了,還能收到你這樣的奇才,真是不可小覷天下人啊!”
隨後他讓吳詠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思索一下,這才開口對劉宏說道:“陛下,今日吳侍讀剛來,咱們就不講《尚書》了,老臣來說一下本朝經學的發展歷程吧。”
劉宏一愣,隨即笑道:“善!”
對於枯燥無趣的五經,他其實更喜歡聽一些古今趣事。
得到天子首肯,楊賜便在大殿上侃侃而談起來。
“本朝經學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以光武中興為節點,分今文和古文經學兩個流派。”
“而今古經學之分,最初只是起於文字不同。當時今文指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是指先秦的古文而言。漢初立於學官的都是今文經學,本無今古經學的問題。但是到了新莽時期,劉子駿倡導古文經學,移讓太常博士書,欲立《毛詩》《左氏春秋》等博士,才有古、今經學的論爭。”
“起初古今經文字只是文字不同,到後來,連解經也有了很大差別。所以許叔重在《五經異同》中,把五經分為古今經來研究。又因為今、古經文的家法、師法不同,因此主張也相去甚遠。”
“總結起來就是:前人尚今文,今人重古文。今文尚微言大義,古文多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