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7章 造屋上樑,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間悄然從指縫間溜走,轉眼間吳詠家的新宅就到了上大梁的日子。
時下的屋樑都是用圓木製成,是建築中架在立柱上面的橫跨構件,承受著上部構件與屋面的所有重量,是上架木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大梁是屋頂最高最大的一根中間梁,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上大梁是否順利,關係到房屋的結構是否牢固。可以這麼說,大梁一上,新宅基本就算建成了。
後世上樑為了圖喜慶,還演化出了慶梁的儀式文化來。
就像吳詠前世小的時候,在老家裡上樑的時候放上一掛的鞭炮,而工匠們則抬著梁木在鞭炮聲登梯,這被稱為“升梁”。樑上要插一面杏黃旗並且大梁上還要貼著紅紙的條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或“上樑大吉”,“吉星高照”等,另外還要在樑上掛紅布表示喜慶。
而上樑儀式最熱鬧的程式是\"拋梁\",匠人們會站到屋頂上,將紅棗、花生、糖果、錢幣等物品,從樑上拋向四周,讓前來看熱鬧的男女老幼爭搶,人越多主人家越高興,意為\"財源滾滾來\"。
只是後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程序的推進,農村造房人家越來越少,一般的住房也改用水泥、鋼筋澆鑄而成,上樑儀式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這時雖然還沒有後世那種“慶梁”一說,但上樑禮節也是十分隆重的,不僅要祭祀祖先神明,還要宴請親朋好友來助興。
時下的人普遍認為,人生禍福吉凶,陰宅居一半,陽宅居一半,若是祖墳陰宅不沾凶氣的話,一遇吉宅,則榮華富貴可期,若是所住陽宅衰退的話,就算有很好的陰宅福廕,還是很難發福。
所以世人對造屋上樑都十分慎重,造屋時要祭祀,上樑時也要祭祀,以求祖先和神明的保佑。
本來吳詠對此還有些不理解,直到他在朱裡典的書房中發現一本《黃帝宅經》,讀完之後,大受啟發。
《黃帝宅經》相傳是黃帝所作,講述了人與住宅的和諧,人與天地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宇宙的和諧。它的學說是以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神、七政、八卦理論為主,強調\"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
俗話說得好,有些事情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畏。因此吳詠也是入鄉隨俗,既然身處這個時代,就要慢慢學會融入這個社會。
自從知道這些禮節後,他就開始了跟自家人一起準備了許多上大梁時要用到的東西。
當然他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特意換來不少銅錢,還用烤了一些小饅頭,等那天\"拋梁\"用。
這不,天剛矇矇亮,吳家便開始熱鬧起來。
很多鄉親聽說吳詠家今日要上大梁,一大早便放下今日的活計過來幫忙。
男人們齊心協力在吊橫樑,先放屋頂兩側小的,最中間的則是留著,等祭祀禮過後再上。
婦人們則是到廚房幫忙,有清洗蔬菜的,有清洗碗筷的,還有切菜端菜的,總之每個人都沒閒著。
小孩子們則是在一旁跑來跑去,看看能不能順點吃的東西。
吳詠則是跟在卓文宣身邊迎接客人的到來,他本以為會沒多少人來,不成想辰時剛過,他家準備的二十套桌凳便已經坐滿客人。
今日不僅五姓家主都來了,郭肥也不知道從哪聽到的訊息,也趕了過來,甚至還埋怨了吳詠幾句。
“我說賢侄,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家造房時,我可是過來棒場了,怎麼上大梁了,卻不通知我一聲。要不是我訊息靈通,可就錯過了一場盛宴。”
吳詠趕緊道歉說:“是小侄的疏忽,本想著現在是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