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5章 高田種小麥,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第二位老者代表,姓管名爐,曾為孟津裡田典,現在帶領一些流民為吳詠家打理田地。
第三位老者代表,姓欒名顥,曾為會水鄉假佐,現在主要是帶領老弱病殘撿石頭,編織草繩,供大夥建房用。
第四位老者代表,複姓夏侯名瑜,曾為白溝鄉嗇夫,現在主要是看管大家的糧食,順便帶領一些流民磨面,以方便婦人做麵食。
第五位老者代表,姓官名屹,曾為興隆鄉有秩,現在主要是帶領一些流民整治河道。
第六位老者代表,姓桂名琳,曾為孟津裡田典,現在主要是帶領一些流民開闢荒田。
接下來是六位壯年代表,第一位就是那個拿著匕首的,名叫申屠弼,曾為遊徼,白天帶著一群壯漢去伏牛山打獵,夜晚安排人輪流守夜。
第二位壯年代表,名叫臧勳,曾為亭長,現在帶著一群人開鑿石頭,一部分用來給自己這群人建房,另一部分留給吳詠建房用。
第三位壯年代表,名叫閻晃,曾為裡典,現在帶著一群人到另一個山頭砍樹,以及搬運木材。
第四位壯年代表,名叫甘丘,曾為亭父,現在帶領一群人為大家建房子。
第五位壯年代表,名叫鮮于策,曾為求盜,現在帶領一群人為大家做床及傢俱。
第六位壯年代表,名叫鄭表,曾為蒙學老師,現在也是教導孩子們蒙學。
他們十二人,幾乎每人都是代表一鄉之人。這些人以前或許在家鄉有些地位,但現在淪落成流民,也都收起了傲氣,也沒誰自覺身份高貴,都是跟普通流民一般,積極投身到這山寨的建設中來。
他們現在都感覺自己十分幸運,在成為流民後,竟然能遇到仙人轉世的吳詠,不僅有了吃的,還能經常吃到以前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太虛吃食。
十二人介紹完自己的身份,又問了吳詠今後的打算。
吳詠其實也有些抓瞎,他當時頭腦一熱立下誓言,等將這些流民安置在這裡後,又覺得自己有些欠考慮,總不能真讓這些流民幫他管理田地吧,自己家一共也才一頃田,若是能養活這一千多流民,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他雖然也能從宛城太守府要來一些糧食,但再多的糧食也不夠這樣消耗的啊。
他也想將這些流民安排的跟宛城外的流民一樣,教會他們做太虛吃食,然後將他們送走,可吳詠總感覺他們不會這樣的安排!
他上次問了一下,眾人都是情緒激動地回應,要跟著他,這讓他很是頭疼。
這群人若是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估計要不了多久就會喪失對生活的嚮往。到時說不得又變成不安定的因素,看來自己要幫他們找到一個有穩定渠道的收入才行。
他在這裡胡思亂想,朱裡典卻是與這十二位流民代表,談論的熱火朝天。
他們本來都屬於這漢朝的官吏階層,自然有很多共同的話題。雖然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們如今碰到吳詠,感覺這一起都好似是上天安排好的。
眾人說著說著,不知又怎麼說到吳詠身上來了。
只聽朱裡典驚歎道:“我這侄兒說是仙君轉世一點不為過,昨日他去蒙學時,三步一詩,連作兩首,當場就驚豔了很多人!”
“不知朱裡典可否為老朽等人誦讀一遍,也好讓我等開開眼界!”楊冀最是急切,別看他年紀最大,對吳詠的崇拜最是堅定,不然也不會一大把年紀了,還來當流民代表,現在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楊公既然吩咐,某自當遵從,這兩首詩,一首名為《詠鵝》,一首名為《憫農》,都是了不得的寫實詩。”
當即朱裡典就將吳詠抄的這兩首詩聲情並茂地大聲誦讀出來,他聲音渾厚,讀的又抑揚頓挫,很是能帶動人的情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