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0章 三件瑣事,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前期三日,家長及執事,皆致齊焉。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謁賀君、師、故將、宗人父兄、父友、友親、鄉黨耆老。”

送走這群小夥伴之後,吳詠又被吳氏祖地的人請去,祭拜祖先。

喝完花椒酒,又在祖地吃完午飯,等他再次回到吳家時,已經到了下午時分。

為了深入瞭解這時的習俗,吳詠又將家中的藏書《四民月令》,翻出來檢視。

“也就是說,一月份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節日了。”吳詠向身邊的何蓮跟成昭說道:“一月對於時下的百姓來說,將會是一個非常平淡的月份。”

何蓮白了他一眼,反問道:“那你想要什麼節日?”

“當然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啊!”吳詠不假思索地回道。

“元宵節是什麼節日?”何蓮疑惑問道。

接著,她又開口說道:“正月十五乃是朝廷祭祀太一神的日子,與普通百姓關係不大。”

吳詠一愣,隨即笑道:“元宵節當然是吃元宵的日子,既然時下沒有元宵節一說,那今日晚飯,咱們便吃元宵吧。”

“好啊!”成昭聽到吃,立刻舉手贊成。她對於吳詠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想法早已見怪不怪,反正有好吃的,比其他什麼都重要。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其實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習俗。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結,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據說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東漢時期,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

直至南北朝時,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元宵張燈漸成風氣。

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這就是後世元宵節的由來,但此時民間還未形成元宵節一說,不過這並不妨礙吳家今天吃元宵。

家裡就有現成的糯米粉,於是吳詠又開始帶領家人一起搓元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修仙面板開始

遙村

惑道惡善輪迴

藥知中醫寫玄幻

一等梟妃:廢材妖孽小姐

朱隨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觀書二十載

聊天群:群員?是人族的希望?

落花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