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5章 圍堵白馬寺,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二十里,是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後修建的第一座寺廟。

相傳,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眾人跋山涉水途徑大月氏,恰逢天竺兩位高僧攝摩騰和法蘭共契遊化,遂邀二僧齎佛經、佛像到洛陽。

二僧初居鴻臚寺,後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次年明帝詔令於雍門外別建住所。因為二僧是為天竺來的客人,仍然以賓禮對待,因此,住所名延續用“寺”。

又因眾人回來時由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於是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便命名為“白馬寺”。

官方修建時,白馬寺格式仿照印 度祗園精舍,中間有塔,殿內有壁畫。

因為洛陽白馬寺是“釋源祖庭”,所以之後修建的寺廟紛紛模仿,有寺必有塔。

時下,白馬寺是最重要的佛經譯館,一直都是傳授佛法,翻譯佛經的地方。又因離洛陽城有段距離,普通百姓若不是佛教的信眾,基本不會到這裡來。

但今日一群人的到來,卻打破了白馬寺往日的清靜。

“臭和尚,快滾出來受打,你們將白素貞壓在雷峰塔下,壞人姻緣,天理難容。”

“這群和尚沒一個好人,唆使人出家為僧,挑撥別人夫妻感情,就不幹一件人事!”

“禿驢不必笑呵呵,你帶著屠刀念彌陀。任你罩下黃金缽,人間的情愛永不磨!”

……

看著來勢洶洶的諸多百姓,守門的兩個小沙彌嚇壞了,急忙關上寺門。同時分出一人,向裡面跑去。

一邊跑,一邊大喊道:“住持,大事不好了,有一群漢人百姓上門來鬧事。”

此時大雄寶殿,白馬寺住持法道正與眾僧唸經禮佛,聽到小沙彌的動靜,不由一愣,疑惑問道:“何事驚慌?”

小沙彌氣喘吁吁地回道:“稟住持,外面來了一群百姓,說是咱們將白素貞壓在雷峰塔下,唆使許宣出家為僧,要來討一個公道。”

法道明顯愣住了,想了好一會,才開口詢問眾僧道:“諸位師弟可知這白素貞和許宣是誰?”

眾僧都是一臉迷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為大家解惑。

這時一個漢人信徒從後排站出身來,對法道雙掌合禮道:“阿彌陀佛,啟稟住持,此事,小僧倒是略知一二,或可為大家解惑。”

這時的寺院只有住持,而無方丈。

“住持”一詞,最早來源於佛教。佛教寺院中的住持就是寺院的最高負責人。“住持”之語義為“安住之、維持之”。原意指代佛傳法、續佛慧命之人。

而“方丈”一詞則不同,這個詞語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意思指的其實是跟蓬萊一樣的仙山,本身跟佛教是不搭邊的。但是後來佛教進入中原之後受到了影響和同化,便把住持之住處稱為“方丈”,故“方丈”一詞後來亦被引申為住持之意。

法道住持雙掌合十還禮道:“阿彌陀佛,嚴佛調居士一心向佛,鑽研佛法。待得大成之時,更欲將所學所得,奉獻於眾生,其信念之堅,道心之廣,實為我等僧眾之楷模。”

其實佛教傳入中土後,在東漢末年以前其發展都是極為緩慢的。東漢末年以前,除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層經》、楚王英奉佛、明帝感夢遣使求法的記載外,再無其他與佛教相關的活動。到了東漢末年,中國的佛事活動主要是翻譯佛經,洛陽為當時的譯經中心城市,翻譯者大多是古印 度或西域的僧人學者。

時下漢人百姓皆曰:“佛,外國之神,非諸化所應祠奉。漢代初傳其道,惟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漢人皆不出家。”

這位嚴佛調算是漢人出家的首例,因此受到白馬寺住持和一眾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修仙面板開始

遙村

惑道惡善輪迴

藥知中醫寫玄幻

一等梟妃:廢材妖孽小姐

朱隨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觀書二十載

聊天群:群員?是人族的希望?

落花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