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0章 澡堂計劃,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女人一起洗澡不僅帶壞社會風氣,還會沾上晦氣,致陰陽失調,不利養生。
在家庭裡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鐔潘請繢;足垢,鐔湯請洗”。意思就是: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期間如果父母臉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
《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意思是掌管客館的官員接待來客時,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禮記·玉澡》載:“浴用二巾,上絺下綌,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曦身,乃屨進飲。”
這是規定了洗澡一套程式,洗澡的時候,要用兩種浴巾擦身:擦上體用細葛巾,擦下身用粗葛巾。從浴盆中出來,要先立在蒯席上面,用熱水沖洗雙腳,然後再腳踏蒲席,穿上布衣以吸乾身上水滴,最後穿上鞋子,接著再喝點酒,吃點東西,聽聽音樂,以恢復疲勞。
《禮記·玉澡》載:“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櫛用樿櫛,發曦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
大體的意思是:君子每天要洗五次手,用淘櫻的水洗髮,用淘粱的水洗臉。梳理剛洗過頭的溼發,要用白理木作的梳子;頭髮幹了以後容易發澀,這時要用象牙梳子。洗過之後,要喝點酒,吃點東西,同時命樂工升堂唱歌,這對恢復疲勞有好處。
隨著秦漢兩朝的社會發展,沐浴的禮儀臻至完備,也漸漸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形成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
就像《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時下已經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
漢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天子每五日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這算是歷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
“啊!還有這麼一回事呀!這倒是我孤陋寡聞了。”
吳詠聽完,是真的有些懵圈,他沒想到這時的沐浴習俗已經在世俗間廣泛流傳,並且許多人都有經常洗澡的習慣。
他本以為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一說,所以想當然以為古人不愛洗澡,或者缺少沐浴洗澡的條件。
其實,古人認為頭髮體膚是指本身的髮膚,而不是頭髮和體表上的灰垢。經常洗去這些灰垢,才能更好地體現對父母的敬謝之意。特別是遇到重大事件,都要先行沐浴更衣以表示對天地君親師的敬意。
而且事實證明吳詠的想象力還是匱乏了,就拿他計劃建造的那個高檔次澡堂來說,跟時下洛陽王孫沐浴的場所比較,簡直就是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相較,這些人沐浴洗澡時,不僅有吃有喝,還有樂者演奏放鬆心情。
不過這樣的沐浴至少是士紳貴族的人家才可以為之,或者說是權貴的沐浴享受,貧苦百姓根本無法享受到。
吳詠忍不住感慨一句:真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這時袁紹開口安慰道:“其實你也不必沮喪,你的這些想法,我覺得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我覺得建造中檔次的澡堂,然後取溫泉水充盈浴池,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應該會吸引不少外地人來沐浴。”
一旁的袁術也插言道:“我倒是覺得低檔次的澡堂有利可圖!”
“兄長,何出此言?”本來已經對澡堂不抱希望的吳詠,聽到袁術這樣說,急切問道。
袁術看了眾人一眼,呵呵笑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