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8章 遊俠之風猶存,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足復仇?\"
趙娥暗懷憤恨,身藏利刃,晝夜哀嘆,準備報仇。最終她奮力揮刀殺死了李壽,隨後到了都亭尊長的面前認罪伏法。後來,涼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劉班等人共同上表朝廷,稟奏趙娥的烈義行為,刻石立碑顯其趙家門戶。黃門侍郎梁寬還著書追述趙娥的事蹟,為其作傳。
中國的“俠”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這樣一說:文者謂之“儒”,武者謂之“俠”。儒重名譽,俠重義氣。
發展到後來的《韓非子·五蠹》雲: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史記·遊俠列傳》雲:“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可以看出古代俠客們具有誠信的品格,謙虛待人,但是無視法規,自由放縱但是從來不彰顯自己的才華,不搶奪功勞,一心只做聖者。
時下,一個人的名聲響亮與否更是薦舉做官的條件,行俠仗義不僅能夠幫助一個人樹立聲望,還能得到官府的認可,或會被薦舉為官。這也助長了遊俠為己任的風氣,甚至一些人為了成名,睚眥必報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
這時遊俠進入一個自覺的階段,在他們身上,俠義的精神體現得更加全面,但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遊俠的形象和內涵也隨之發生改變,一些遊俠行使的使命由之前的政治性謀劃變成替主人打打殺殺,近年來,遊俠中的一些甚至向豪強轉換,用鋤強扶弱建立的俠義聲望去做違背俠義精神的事情。
其實《竇娥冤》的故事淵源於《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根據事實改編的故事更能激發人的共情力。
因此當眾人聽到趙伯唱到: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舟。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聽到這,很多人心中一股怒火鬱結於胸,情不自禁怒吼道:“狗官,不得好死!”
“如此昏官,不殺不足以洩我心頭之恨!”
如此多的憤怒聲,引得周圍的路人都聚集在太虛酒樓門口,紛紛打聽是出了什麼事情。
而作為始作俑者的吳詠,看到群情激憤的場面,不禁暗歎一聲:今之遊俠之風猶存,我漢人的脊樑猶在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