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青楓道上,山河英雄志,更俗,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青楓峽是連線南閩與越郡的重要通道,百餘年來,百夷一族控制著整個武陵山區,武陵山兩邊的世家對百夷一族都採取鎮壓抵制的政策,青楓峽一直處於封鎖的狀態之中。徐汝愚在清江崛起,百夷歸附,青楓峽才得以重新開通。清江於前年在東陽與翠獅之間徵辟數萬勞役,新闢了一條通道;靖海諸戰完結,掃清了海面上的障礙,溫嶺與甘棠之間的海路即將重新開通,然而青楓峽在清江與南閩之間的聯接上仍起核心作用。南起泉州,經永嘉、東陽,至溧水、宣城,直抵鳳陵這一條線,是江寧南境的核心區域,一條茶馬道將這些地方聯絡成一個整體,青楓峽則是茶馬道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
翠獅至鳳陵之間有溧水、清江水路相通,從泉州至永嘉南境有閩江等水系通達,然而永嘉至翠獅之間惟有修築馳道與兩端的水路相勾連。這一段陸路夾在武陵山、閩中山、臾城嶺三座巨大的山系之間,雖然說主要路段位於閩中山與臾城嶺夾峙之間的地陷帶上,然而要開闢一條利於商旅通行的馳道卻是閩北地區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
經歷戰亂,東陽、永嘉一帶千里無人煙,徐汝愚南征南閩之時,在青楓峽外側修築青楓城,在大樟溪谷的西延外側修築西谷城,這兩城都坐落在始出泉州的商道上,然而當時築城主要考慮軍事上的用途,直到南閩戰事結束才大規模的遷徙民眾進入這些地方。
荊北戰亂與北地五郡大旱造成大量流民湧入清江地區,這些流民除了補足清江地區的人丁不足之外,其餘則大規模遷入武陵山以南的地域,作為東陽、永嘉遷民的重要來源。一道釋兵檄文解除南閩世家所擁有的十數萬私兵,除了小半編入南閩衛戍軍之外,這些私兵及其親族統編入軍戶籍遷入東陽、永嘉北部地域進行安置,作為東陽、永嘉遷民的另一重要來源。東陽、永嘉兩府所設定的十二個縣,在一年之內共遷入民戶十五萬戶、軍戶五萬戶。
徐汝愚在江寧實行軍戶之制,一經編入軍戶,可配良田十五畝,而軍戶需出一丁履行兵役。流民編入民戶,則不享配田的利益。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去,世家力量正處於鼎盛之期,世傢俱有的力量並不是確定一種政制就能摧毀無夷的。
田制是一種根本姓的政制,世家兼併田地,利用田地吸納、控制附民,並從附民中組織軍事力量,維護世家的特權。徐汝愚能夠要求世家解除私兵,然而作為解除私兵的交換,徐汝愚要給予世家許多特權的保證,這便是江寧政制之後最根本的東西。
徐汝愚不無悲哀的認識到江寧勢力的根本仍然是那些隱在背後的世家宗族們,處於這樣的勢力環圍之中,徐汝愚亦不能將墾荒得來的良田無償配給普通民戶,遂有以役換田的變通方法。江寧實行世家共政,所行田制便有私屬的特質,土地私屬的特質也適用於普通民戶,只是為抑兼併,禁止新墾田地在一定年限之內買賣。
築城、築路、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均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以役換田,幾乎將湧入清江境內的百萬流民都有序的組織起來。除了永嘉至翠獅間的主要馳道,透過大樟溪谷,修築西谷至建安馳道,聯接東陽府東部的建安、東陽、漳臺、甘棠等縣;透過虎吞峽,修築通往龍巖邑的馳道,將閩東北聯接起來;在過去的一年間,在修築馳道上投入將近二十萬人來,才使得永嘉至翠獅的馳道初具規模;當然,役使數以萬計的降兵更為廉價。
軍事上巨大的消耗已使得江寧財力將近枯竭,徐汝愚從清江崛起始,就處於急速擴張之中,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未中斷,在此之前,一直依賴於雍揚世家的支援,然而今曰坐擁兩郡之地,兵力超過二十萬眾,僅僅依賴雍揚世家已是嚴重不足。江寧百廢待興,屯田雖然初有成效,對於巨大的財政壓力卻是杯水車薪,尚不足彌補繼續墾荒屯田所耗。修築馳道所耗的巨量物資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