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長安,大唐極品紈絝,子率以正,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德楷來得比他信件中說的要快。
張拯接到書信的第二天,回程的使節隊伍便已經到達了西州城外。
這一次許敬宗沒有出面,是張拯負責接待的趙德楷。
來到西州城外,看著鞠文泰給李二準備的貢品,張拯撇了撇嘴。
什麼玩意兒,還不如老許在西州給自己準備的臨時宅子值錢。
不過考慮到這是獻給李二的東西,張拯硬生生忍住了嘲諷的慾望。
待趙德楷的隊伍走進,在道路旁等待的張拯拱手問道:“趙大夫,此行出使高昌可還順利?”
“哈哈哈哈,託伯爺的福,一切順利。”
趙德楷翻身下了駱駝,大笑著快步朝張拯迎來。
“如此便好,城中已備好宴席,還請大夫隨我進城。”
“如此,老夫便不客氣了。”
兩人客套了幾句,攜手入了西州。
吃完飯之後,趙德楷向張拯告了聲罪,便徑直朝刺史府而去。
張拯知道,李二肯定還有什麼事情要給許敬宗交代,不過,這與他無關。
趙德楷率麾下人馬在西州休整了一天,翌日,天剛微微亮,便遣人來縣伯府告知張拯,可以出發了。
早已歸心似箭的縣伯府眾人自然是欣然景從。
出了城走在城外,張拯回頭望著這座無數人拼了性命守下來的西州,距離自己越來越遠。
輕輕的嘆了口氣,隨後再不看那座城池一眼。
離西州越來越遠,離長安越來越近,隊伍裡的人情緒都高昂了一些。
張拯從長安帶來的親衛們更是有說有笑的鬧了起來。
……
不知不覺已經離開西州快半月了,當高大的雁門關關牆映入張拯的眼簾時,張拯的精神罕見的恍惚了幾下。
迎接使節隊伍的人是雁門關守將田徵。
不過這一次趙德楷卻沒有打算在雁門關休整,拒絕了田徵的挽留之後,一行人再次上路。
入了關內,臨近五月的景色就令人心曠神怡了,無邊無際的黃沙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綠意盎然。
大唐時期的大河兩岸,是成片的高大密林。
大河水渾濁,湍急,但也孕育了大河兩岸無數的百姓。
自金城入隴右,莊稼已經開始形成規模,大片大片綠油油的良田,總是能讓每個人的心中不自覺的充滿了希望。
每走一路,張拯還會下馬看看莊稼的長勢。
其中主要是觀察麥子的長勢。
大唐初期,百姓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還是粟米和大豆。
但隨著從真臘引進的三季稻在嶺南地區大規模的開始種植。
沒了飢餓之憂的唐人們,也逐漸的開始種植小麥這種產量沒有豆類高,但口感豐富的糧食了。
而許多面食,也逐漸從唐人貴族家中才能吃的上的現狀,變成了普通唐人餐桌上的主食。
觀察完這一切,張拯心中大致有了點數。
歷數張拯這些年立下的功勞,大到開辦書院,發明火藥立火器局,小到發明馬蹄鐵,發明新式軍糧。
從真臘引進三季稻似乎是最不起眼的一樁。
但時間會證明一切。
誰能想到,當初只不過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開始在嶺南試種的糧食,如今會成為大唐各地官倉裡的主要儲備糧食。
也正是因為有了高產的三季稻作為底氣,百姓們才敢放棄自己種植了一輩子的小米和大豆,轉頭去種口感更好但產量低的麥子。
一路從隴右看到了陳倉,張拯才結束了這種莫名其妙的行為。
只是腦海中不知道怎地,忽然想起了去藍田縣接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