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頁,小山重疊金明滅,刀豆,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麼忠誠,多麼耿直的一番話,然而雲鬱心裡只是冷笑。
一身寒意。
心寒。
倒不是認為費穆說了假話,或是背叛他。而是他聽到費穆辯解之詞的那一刻意識到,這世間並沒有真正的朋友、同道,只有立場和利益。他瞬間想起孔子所說的四個字:巧言令色。
他自己也是巧言令色的人,但自問有底線,並不作惡。那只是他的處世之道,而非用來粉飾惡行。
外人揣測,說費穆投靠了賀蘭逢春,他知道那不可能。
費穆跟賀蘭逢春有交情,但絕不是一條船上的。
河陰之變會發生,根本原因是以費穆為首的禁衛軍勢力,想借賀蘭逢春的手,來打擊士族和文官。
這其實是朝廷一直解決不了的一個難題。
自孝文皇帝太和改制以來,魏國便形成了文武分立的格局。孝文皇帝定立門閥,確立貴族。貴族其實本就存在,但孝文皇帝透過詔書,用皇權的名義給予其合法性。規定,貴族身份可以世代相襲,官爵可以子孫相繼。當時是因為孝文皇帝遷都,想藉此拉攏中原士族。然而造成的後果孝文皇帝恐怕自己也沒想到。多年來士族體系不斷膨脹,逐漸演變成一個巨大而臃腫的怪胎。貴族憑藉家族的力量,聚集人口,兼併土地,小到鄉裡縣邑,大到一州一郡,成為當地的土豪。他們享受著朝廷的優待,所種的田地,一分一厘都不用交稅。
若說兼併土地的惡果是隱性的長期的,要累積數代才會顯現,政治上的特權,則危害更直接。貴族在朝中做官,且可以不斷安排自己的子孫、親戚入朝為官。甭管這人是是痴的傻的,還是腦子有毛病的,連豬都不如,只要他是貴族出身,就有資格出仕做官。這些貴族子弟,一到了十五歲,就開始往吏部那具名,等著吏部給安排官職。這些貴族往往又家大業大,一個丈夫娶一群妻妾,生的一堆兒子孫子,長大了,都伸手問朝廷要官。這些兒子孫子成了婚,又生一大群子孫,只用了幾十年,數量就累積到了驚人的程度。正光年間,在吏部具名,等著朝廷安排官職的人已經排了上萬人。朝廷本就是世襲官,一個貴族只要出了仕,就會幹到老乾到死,得等上一批人死了,下一批人才有機會。於是許多人等一輩子,等到頭髮鬍子花白,才勉強得到一個小吏的職位。至於後面更年輕的人,恐怕等到死也輪不上官職,這著實有些嚇人。
貴族子弟不論德行高低,不論有才無才,只憑出身做官,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吏治腐敗,賄賂公行。吏部腐敗造成政局黑暗,百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時時爆發。
等朝廷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時,已經晚了。帝國已經整個貴族體系融為一體。剜它,就是在自掘根基。
剜不了。
只能不斷加固,如飲鴆止渴一般。
貴族們不滿。
本來朝廷選賢任能,該由朝廷主宰,哪輪得到官員伸手討要?但太和詔書給了這些貴族生來的特權和繼承父輩官爵的合法性。貴族子弟習慣了遊手好閒,飛鷹走狗的日子。他們以為自己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只要吃吃喝喝,混到十五歲,就可以得到個一官半職,妻妾成群,逍遙一世。然而事實上朝廷的官位空缺甚少,根本輪不到他們頭上。這些貴族子弟不事稼穡,又沒有任何存生的手藝,一旦當官成了泡影,只靠家族分給的一點微薄田產,別說丫鬟僕婢了,恐怕養活連妻兒都難。他們生活陷入了困頓,就會把氣撒到朝廷頭上,覺得這一切都是朝廷導致的。因為朝廷有人竊居高位,因為朝中有小人,徇私舞弊,害他們做不了官,害他們生活艱難。
於是,煽動民變,不服朝廷的管制。貴族門閥控制的魏國基層,只要地方一個或幾個家族聯合起來,就能煽動一整個州郡造反叛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