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笑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2章 嚴懲奸商,大唐之逍遙王爺,120笑話,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宮,李淵和一干文武大臣休息之後,繼續下午的朝會。
李建成不在大殿之上,很多大臣都鬆了一口氣。要知道李建成在大殿的時候,他們可是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生怕李建成暴起發難,到時候連哭都沒地方哭了。
“各位愛卿,可有事要稟奏!”
李淵的神情看上去倒是挺輕鬆的,這也難怪。大部分的事務基本上都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秀寧這三個能幹的兒女解決了,他李淵除了批閱一些奏摺之外,根本就沒什麼要他做的事,這精氣神看上去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好。
“啟稟陛下,二日前黃河突發大水,河南道滑州、齊州、兗州、海州等多地房屋受毀,流民浪跡於野,百姓無處安生,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滑州、齊州、兗州、海州等多地太守八百里加急上奏懇請陛下開倉賑糧,同時緊急劃撥錢糧,否則時日延長,恐民心有變!”
李淵話音才落下,唐儉便站出來說了一個不是很好的訊息。
黃河乃是華夏第二條長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四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一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鬥泥”。秦漢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游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華夏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華夏的憂患”,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六零二年到李建成穿越那個時代算起,黃河決口將近兩千次,大的遷途二十六次。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
可見黃河給兩岸百姓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奈何古時的人很看重故土。就算是遭受黃河之災,也不想遷移。故此,每到了七、八月黃河氾濫的時候,朝廷都要準備賑災事宜。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即使是李建成也無可奈何。以他一人之力。也無法改變黃河的問題。
“准奏!”
李淵大手一揮。毫不猶豫的同意了開倉賑糧的事。
李建成弄來的,已在大唐各地種植,如今大唐算是倉廩充足。根本不用為糧食的問題而煩惱了。
“只是劃撥錢糧事關重大,需得有人監護,否則難免有人中飽私囊!”
賑災的錢財數額巨大,要是沒有人督查,貪汙是肯定的事。就算有人督查,除非是把每一筆錢財都親手交到難民手上,不然還是有人會貪汙。不過,要是真這麼幹的話,估計那個督查的人累也會累死!所以,如今能做的事,就是讓貪汙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馬周何在!”
“微臣在!”
年齡還不到三十的馬周從文官末尾走了出來,但是卻沒有多少人看不起他,要知道,這馬周可是太子殿下親自舉薦的人。
“太子說你處理政事的能力很好,那這一次河南道的事就交由你來處理了。暫且任你為河南道監察使,全權負責此次賑災事宜!”
“微臣必定不會讓陛下好太子殿下失望!”
馬周略帶興奮的站回他的位置,如今他還不到三十的年齡,卻是被委派重任,日後的前途不可限量。馬周自然知道因為自己是太子殿下舉薦之人,才能有如此效果。但是,對於馬周來說過程怎麼樣並不重要,只要能為百姓做一些事就足夠了。正如這一次前往河南道賑災,惠及多個州郡數百萬百姓,才是讓他最高興的事。
“啟奏陛下,昨日清晨劍南道發生地震,曲州、麻州、嘉州、戎州四地受害最重,房屋多數傾塌,百姓死傷眾多,多數無家可居;雅州、淵州、益州、朗州四地受害較輕,然則也有不少百姓傷亡。此八州太守八百里加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