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翔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八章 記錄,乘風界水,皓翔大叔,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馬鐙的發明,使騎兵裝具臻於完備,北方的少數民族中出現了重甲騎兵(鐵騎),這種騎兵具有較強的防護力和集團衝擊力,在對沒有裝甲的輕騎或步兵作正面衝擊時,具有極大的威力。南方因受地理條件的限制,不利於騎兵作戰,加上馬匹資源缺乏,所以騎兵不佔主導地位。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北伐南燕時,在如何對付南燕鐵騎這一問題做了充分準備。當劉裕出征後,燕軍即以9萬之眾抵禦,其中就有“鐵騎萬餘”。劉裕聞訊後,即令諸軍步行,以“車四千兩,分車為兩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幔,御者執槊,又以輕騎為遊軍。軍令嚴肅,行伍齊整。”當燕軍鐵騎來襲時,劉裕用此陣對抗,雙方激戰過午,未分勝敗。隨後劉裕用計,奇襲後方重鎮後方臨朐(今山東省臨朐縣),大敗燕軍。
在這次交戰中,劉裕在戰術上採用步、騎、車3個兵種協同作戰,有力地遏制了燕軍鐵騎的強大沖擊。因為劉裕的陣法以戰車為主,所以它的防禦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頂住了燕軍鐵騎的衝擊,但是在攻擊力方面卻表現的明顯不足,最後也是用“批亢搗虛”之計取得的勝利,而非“面對面”的擊敗對手。但此次作戰卻為劉裕積累了對抗重甲騎兵的豐富經驗,促使他著手日益完善自己的陣法,直到形成最後演變成具有強大殺傷力的“卻月陣”。
劉裕憑“卻月陣”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軍3萬多騎兵,顯示了強大的威力。現在的很多軍事愛好者一談及以步制騎的問題時,必言“卻月陣”之妙。但讓人不解的是,“卻月陣”就像曇花一現,雖然史書中記載詳細,但此役過後,再無人使用此陣。
的確,卻月陣對地形的要求非常的大,一旦有失誤,就有被對方騎兵從側翼穿插或者從後翼大舉突進的危險。如果北魏騎兵從後面包抄,劉裕的卻月陣則難以奏效。不過,當時拓跋嗣命令長孫嵩等人急救後秦,所以北魏騎兵不顧思索的就貿然進入,豈能有不敗之理。劉裕正是用敵人急於求成的心理,使得此陣恰當好處,成就了這機巧絕倫的驚鴻一戰。此後,斯人已逝,時局驟變,卻月便不再復見。
歷史書上對兩個時期的歷史諱莫如深,一個是魏晉南北朝,另一個則是五代十國;
彷彿很難得知其中細節,只有從各類史學典籍裡管中窺豹。
然而南朝宋國始皇帝劉裕,便是湮沒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中的亂世明珠,堪稱南北朝“海王”、“戰神”。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懷念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我差點成了由南往北統一中國的第一人!
自古以來,北方政權由北打向南,最終成大一統王朝,似乎已成慣例,唯一的例外便是屌絲逆襲的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比劉裕時代晚了將近一千年;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59歲病逝),劉裕極有可能成為歷史上由南往北、統一中國的第一人。
公元363年(東晉時期),劉裕出生於彭城縣(江蘇徐州),雖出身貧寒,文化程度也不高,可究其族譜,大有淵源。
漢高祖劉邦有一個親弟弟叫劉交,而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便是劉裕。
雖然祖上先前闊,但劉裕命可以說是很苦了,他一出生便沒了娘,差點被其父狠心遺棄。
好在有好心婦人(有說是其嬸子)收養了他,才得以存活。長大成人後,劉裕身高七尺六寸,容貌不俗,英明神武。
然而顏值和體魄並不能直接變現,為了維持自己和繼母的生活,他幫人種地、砍柴、打魚;甚至像他的同門劉備一樣,賣起了手工製品——草鞋。
看他高大魁梧卻往往為五斗米折腰,顯得異常猥瑣,所以當時多半人瞧不起他,但劉裕從未自輕自賤,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