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翔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羲之一,乘風界水,皓翔大叔,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鑑的女婿,有“書聖”之稱。

憑藉門蔭入仕,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353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病棄官,遷居於紹興金庭。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於金庭瀑布山。

善書法,兼擅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書法史上,與鍾繇並稱“鐘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故里為琅琊國臨沂縣都鄉南仁裡。按較為大家接受的說法,王羲之生於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童年時居住在開陽縣城內。王羲之出生時,正值八王之亂,西晉王朝岌岌可危,其父王曠建議琅琊王司馬睿南遷。

王羲之五歲時,包括琅琊王氏在內的名門大族紛紛舉族隨司馬睿渡江。琅琊王氏初到建業時,聚居於烏衣巷。

王羲之少年時代,無資料可考。永嘉三年(309年),王曠領兵救壺關,全軍大敗後下落不明。這一年王羲之七歲,在建業的日子裡,“母、兄鞠育,得漸庶幾”。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又從姨母衛夫人學書。

坦腹東床

建興三年(315年),王羲之長嫂的伯父周顗宴客,王羲之隨叔父赴宴。他是小輩,自然敬陪末座。周顗是名族名士,時任司馬睿的右長史,是當時人物品鑑的專家,經他品評給予肯定的人物身價倍增。他宴客,群賢畢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吃這一道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賓客。當時周顗卻一反常理,無視滿堂權貴的存在,將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當時,滿堂貴賓見受此殊榮的竟然是一個少年,問知是久被遺忘的王曠的兒子時,均驚奇不已。幼年時,王羲之不善言辭,因此在家庭中並沒有受到大人過多的重視。周顗此舉,不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應酬的王羲之從此聞名,也同時提攜了這位王氏後輩姻親,那年王羲之十三歲。

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八月,明帝下詔令郗鑑還朝。郗鑑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後終於回到建康。郗鑑剛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謀討王敦。郗鑑在就要聲討王敦時,向王氏子弟中選女婿。王羲之坦腹東床,反而被選中。這一年王羲之虛歲二十歲。其妻子郗璇年歲不詳。他二人是否當年成婚不可考。

太寧三年(325年)前後,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鑑薦舉下,王羲之起家秘書郎。秘書郎雖品不高,卻十分閒散羲之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以更多的時間繼續勤習書法。秘書省內收集有先朝及本朝書法名家鍾繇、胡昭、張芝、索靖、韋誕、皇象等人手跡,王羲之得以玩賞和臨摹這些珍品。同時,他還與本族及其他大族子弟互相切磋書藝。

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定後,王羲之因郗鑑、王彬之故,由秘書郎遷會稽王友。王友與秘書郎同為六品官,主要在王府裡陪著遊宴和會見賓客,伴幼王讀書,比較清閒。

咸和四年(329年)前後,王羲之為臨川太守。臨川地僻民稀,遠離頻有戰亂的長江兩岸,生活相對比較平靜。王羲之攜母親與妻子一同上任。他著力清理積弊,勤求民隱,為民請命,享譽一方。

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庾亮拜徵西將軍,王羲之守喪期滿,慎重考慮後入庾亮幕府為徵西參軍。

鹹康二年(336年)二月,叔父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