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論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章 興京初成,淺談清朝,月下論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433年,猛哥帖木兒犧牲,至此建州左衛受到了最為沉重的打擊,幾乎陷入覆滅的境地。
但猛哥帖木兒的後代們又重新發展壯大了建州女真,明朝宣德九年(1434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的異父同母的弟弟凡察為都督僉事,負責建州左衛事務。
1437年(明正統二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的次子董山接任建州左衛指揮一職。董山為了防止受到其他部族的襲擊,明確向朝庭提出請求重返遼東定居。朝庭應允後,董山率領部眾於1439年春遷移至婆豬江(今吉林省海龍縣)。據《明英宗實錄》所載:董山率眾來到婆豬江後,明朝政府將其安插在三土河(今吉林海龍)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之間。
後來,凡察與董山叔侄之間經常發生爭奪權位的鬥爭,史稱“衛印之爭”。朝庭為了達到削弱建州左衛的力量之目的,於1442年(正統七年)在建州左衛之外,又增設建州右衛,命凡察出任都督同知,管理右衛事務。居住在三土河一帶。
當時的三土河山清水秀,丘陵起伏,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建州女真便以蘇克素滸河(遼寧蘇子河)為中心,漸次發達起來。後來定居在赫圖阿拉(史稱興京,今遼寧新賓)這裡終於成為清王朝的發祥地。
其實在女真南遷的兩百年期間,女真內部不斷分裂成為若干部族,從地理位置來講,大體分為四部分。
一、建州部--蘇克素滸河(遼寧蘇子河),渾河(遼寧渾河北岸),完顏(吉林通化以南),棟鄂(遼寧桓仁附近);
二、長白部--納殷(吉林撫松東南),珠舍裡(吉林臨江以北),鴨綠部(吉林集安);
三、扈倫部--葉赫(吉林四平),哈達(遼寧清河流域),輝發(吉林樺甸),烏拉(吉林伊通);
四、東海部--窩集(黑龍江寧安東北),瓦爾喀(吉林延吉以北),庫爾哈(黑龍江中游、牡丹江下游一帶)。
正是由於女真發生了分裂,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猛哥帖木兒的後代才走上了統一女真各部的道路,為清朝的建立奠定基礎。
自清肇祖猛哥帖木兒的父親揮厚於1372年(大明洪武五年)離開斡朵憐率族南遷,到第五代清顯祖塔克世,於赫圖阿拉定居,歷時兩百餘年。其路徑為:斡朵裡(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鳳州(吉林長白山一帶)--斡木河(朝鮮會寧)--婆豬江流域(今渾江)--三土河(吉林省海龍)--蘇克素滸河谷(蘇子河流域)--赫圖阿拉(遼寧新賓)。
首先清王朝發祥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過程就是“建州女真斡朵裡部的南遷”。沒有女真的“大遷移”,就沒有猛哥鐵木爾的子孫發跡,更沒有努爾哈赤展示雄才大略的舞臺,於是就不會有清王朝。從這一點來看,應當肯定“建州女真南遷”的歷史性作用。
其次,肯定女真南遷的歷史性貢獻,就要肯定揮厚的貢獻。沒有揮厚的南遷發起,就沒有南遷的成功。在南遷的前13年時間裡,揮厚“負總責”,全權指揮南遷工作,因此,必須肯定揮厚的功績,並承認揮厚的歷史性貢獻。
直傳至孟特穆四世孫,福滿。愛新覺羅·福滿生卒年沒有詳細的記載,明朝建州左衛人,愛新覺羅·錫寶齊篇古之子,錫寶齊篇古就是董山(愛新覺羅·充善)之子。
福滿襲父職為都督(都指揮使),世稱都督福滿,在1522-1542年任建州左衛都督。福滿繼承祖業後,率六子遷居赫圖阿拉,開始了新的創業生活。這次居住地的搬遷,主要是“追求土地肥沃,力圖耕作“,從而進入“居屋耕食,不專射獵“的時期,為滿族的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使建州女真邁進農業民族的大門。
另外,當時女真地區不產鐵,他們多用貂皮等換取漢人和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