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論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四章 攻朝鮮 定‘江都之盟’,淺談清朝,月下論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鮮國地濱東海,古時乃是商朝箕子分封地。箕子,子姓,名胥餘,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商王文丁的兒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紂王)的叔父,與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齊名,並稱“殷末三仁”,官太師,封於箕,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盪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朝鮮,是為朝鮮文聖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

到了明朝,朝鮮國王李成桂,受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累年進貢,李成桂是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本貫全州李氏,出生於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金野郡)。初字仲潔,後改君晉,號松軒,即位後更名李旦,死後廟號太祖,明朝賜諡號“康獻”,故又稱“朝鮮太祖”或“康獻大王”。

李成桂原是元朝‘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其父幫助高麗王朝恭愍王奪取雙城總管府後歸附高麗,後來與元朝、紅巾軍、倭寇、女真等勢力作戰,戰功顯赫,不斷獲得提拔。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掌握高麗政權,累官至門下侍中(首相),封和寧郡開國忠義伯(簡稱和寧伯)。1392年,李成桂受群臣推戴,登基為王。1393年奉明太祖聖旨,改國號為朝鮮。1394年定都漢城,即位後,李成桂對內實行改革,清洗高麗王族,對外向明朝稱臣,世為藩屬。

當年薩爾滸之戰楊鎬四路出兵進攻努爾哈赤,朝鮮也曾出兵相助。楊鎬兵敗,朝鮮兵多被後金擒獲,努爾哈赤釋放朝鮮部將十數人。此番努爾哈赤逝世,朝鮮國竟未差人弔唁,皇太極即位半年,欲出兵報復,適值朝鮮人韓潤、鄭梅,得罪國王,逃入後金,願充嚮導。皇太極遂與後金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命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簡稱四大貝勒)為徵朝大元帥,率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託、碩託兵徵朝鮮。上曰:“朝鮮累世得罪,今明毛文龍近彼海島,納我叛民,宜兩圖之。”

臨行時,阿敏入辭黃太極。皇太極道:“朝鮮得罪我國,出師聲討,名正言順。只是明朝總兵毛文龍,蟠踞東江,遙應朝鮮,不可不慮!”

阿敏道:“依奴才愚見,須兩路出師。”

皇太極道:“這且不必。”就向阿敏耳邊,授了密計,阿敏領命而去。

且說明朝探子報到東江,說是後金兵入犯,這東江是登萊海中的大島,一名叫作皮島,島闊數百里,頗踞形勢。自從毛文龍招集遼東逃民,隨時教練,建寨設防,儼然成了一個重鎮。明朝封他為平遼總兵,與後金交罰,互有勝負,他卻屢報勝仗。此次聞後金入犯,急忙發兵出防,一面向寧遠告急。其實後金此來,並非欲奪東江,不過是皇太極聲東擊西的計策。

毛文龍只知固守東江,嚴防海口,不料後金軍已紛紛渡過鴨綠江,直攻朝鮮的義州。及袁崇煥調發水師,到了東江,皇太極恐明兵窺破虛實,就親自出巡,到遼河左岸,紮了好幾天的營寨,實為虛張聲勢,牽制寧遠的援兵。

卻說後金軍入攻朝鮮,勢如破竹,初陷義州,府尹李莞被殺,判官崔明亮自盡;隨後又攻破定州,佔據漢山城,四處劫掠,朝鮮兵民棄城而逃。

此時朝鮮國王名為李倧,聞後金進攻,邊要盡失,正直驚慌之際,忽有一大臣來報,安州又失,阿敏分兵直搗毛文龍所居之地鐵山,毛文龍也已遠遁,聽聞此訊息更是急得李倧目瞪口呆,還是這位大臣有點主見,建議遣使求和,並請國王速奔江華島。

原來這江華島在朝鮮內海中,四面環水,稱作天險。李倧聞了此言,忙召集妃嬪,踉蹌出走;命大臣修好國書,遣使求和。

朝鮮使者到後金軍營,被阿敏訓斥一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淺談清朝

月下論道

寒門書生,開局撿個便宜小嬌妻

菜比比

假太監:從女帝寢宮開始

吉林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