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論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四章 施琅收復臺灣,淺談清朝,月下論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臺灣人心風聲鶴唳,士卒滿目瘡痍,再戰下去恐怕難以取勝。還是應當請降,以免今後追悔莫及。”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臺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往迎接。施琅入臺之後,主動前去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經營臺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並稱鄭氏收復臺灣是為國為民盡職的舉動。
施琅遣人由海道告捷,上疏時將藍理列為首功。不過澎湖海戰後,藍理居家侍奉雙親,不久因父亡故,又在家服喪。康熙二十七年,藍理奉詔晉見皇帝。康熙念念不忘他澎湖拖腸血戰之功,特召他到面前,詢問血戰時狀況,叫解衣察看傷處,康熙撫摸著傷疤,感嘆不已。有一次還引見與太后說:“這就是破肚總兵。“為表彰藍理功績,康熙先後兩次為藍理題寫御書榜文:“所向無敵“和“勇壯簡易“,賜藍理花翎、冠服,從此“破腹將軍”名聞全國。
卻說施琅收復臺灣,康熙帝大喜,封施琅為靖海侯,命克塽等入都,授鄭克塽海澄公,劉國軒、馮錫範亦封伯爵。遂於臺灣闢地墾荒,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自是清朝威力,遠達海外,琉球、暹羅、安南諸國都,遣使朝貢,連歐洲的義大利、荷蘭等國,亦通使修好,請開海禁,求互市。
朝廷商議準海濱通商,廢除明朝以來的禁海令,設粵海、閩海、浙海、江海四關,置吏榷稅,這也就是以後沿海通商的基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