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論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六章 三藩之亂,淺談清朝,月下論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三桂、耿精忠疏請移藩,實迫於形勢,並非本意。吳三桂實乃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雲南之先例。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
及撤藩命下,吳三桂愕然失望,遂與其心腹聚謀,暗中部署兵馬,禁遏郵傳,只許入而不許出,並勾結他省舊部,又與耿精忠聯絡應和,準備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命禮部侍郎哲爾肯等赴雲南,戶部尚書梁清標等赴廣東,吏部侍郎陳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諭,會同該藩及督撫商榷移藩事宜。
一日,傳報欽使到來,三桂照常接詔,一面留心腹部員款待兩使,一面部署士卒,檢點庫款,做足了辦理交卸的樣子。整頓已畢,便召眾將士齊到府堂,令家人抬出許多箱籠,開了箱蓋,搬出金銀珠寶,綢緞衣服各類,擺列案前,隨向將士說道:“諸位隨本王數十年,南征北討,經過無數辛苦,現今大局漸平,方想與諸位同享安樂,不期朝廷來了兩使,叫本王移鎮山海關,此去未知兇吉,看來是要與諸位長別了。”
眾將士道:“某等隨王爺出生入死,始有今日,不知朝廷何故下旨撤藩?”
吳三桂道:“朝旨也不便揣測,大約總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思。本王深悔當年失策,輔清滅明,今日奉旨戍邊,不知死所,這也是本王自作自受。只可憐我許多老弟兄,汗馬功勞,一旦化為烏有。”
說到此處,已是潸然淚下,並把手指向案前道:這是本王歷年積蓄,今日與諸位長別,各應分取一點,留個紀念。他日本王或有不測,諸位見了這些物品,就如見本王了。”
眾將士都下淚道:“某等受王爺厚恩,願生死相隨,不敢再受賞賜。”
吳三桂見眾將士已被煽動,隨即說道:“欽使已限定行期,不日即當起程,諸位還要這般謙遜,反使本王越加不安。”
眾將士方欲再辭,忽從大眾中閃出兩人,抗聲道:“什麼欽使不欽使?我等只知有王爺,不知有欽使。王爺若不願移鎮,難道欽使還可強逼麼?”
吳三桂視之,乃是馬寶、夏國相,卻假作怒容道:“欽使奉聖旨前來,我等宜格外恭敬,你兩人如何說出這等言語,真是胡鬧!”
馬寶、夏國相齊聲道:“清朝的天下,沒有王爺,哪裡能夠到手?今日他已坐擁天下,反使王爺跋涉山海關,再嘗苦味,這明明是不知報德。王爺願受清命,某等恰心中不服!”
吳三桂道:“休得亂言!俗語說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我前半生是明朝臣子,為了闖賊李自成作亂,借兵清朝,報了君父大仇。本藩因清朝頗有義氣,故爾歸清,至永曆帝到雲南時,本藩也有意保全,奈何臥榻之處,不容他人鼾睡,清廷硬要他死,不能違拗,只得令他全屍而亡,把他好好安葬。現在遠徙關外,應向永曆帝陵前祭奠一回,算作告別,諸位可願隨去麼?”眾將士個個答應。
吳三桂入內更衣,少頃,即出。眾將士見他蟒袍玉帶,竟渾身換了明朝打扮,又都驚異起來。吳三桂令家人扛了牛羊三牲,帶同將士,到永曆帝墳前酬酒獻爵,伏地大哭。眾將士見他哭得悲傷,也一齊下淚,正在悲切之際,不料有欽差又遣使催行。吳三桂背後躍出胡國柱,拔了佩刀,把來人砍翻。
吳三桂大哭道:“你如何這般鹵莽?叫我如何見欽使?軍士快與我捆了胡國柱,到欽使前請罪!”
眾將士呆立不動,吳三桂催令速捆。馬寶上前道:“王爺如要捆綁國柱,不如將某等一齊捆去。”
吳三桂道:“你們如此刁難,難不成是要欽使動氣麼?”
馬寶道:“兩個京差,怕他什麼!”
吳三桂道:“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