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論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四章 鰲拜擅權,淺談清朝,月下論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卻說愛新覺羅·玄燁即位,改元康熙,由四位輔政大臣,盡心佐理,首擬肅清宮禁,將內官十三衙門,盡行革去。
十三衙門,是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由宦官吳良輔等建議,仿明朝體例二十四衙門而設立的。作為內廷機構,為皇帝及其家族服務,在宮廷內侍奉皇室及其家族,以宦官為主管。其下即: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監(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杖局、織染局(經局)。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良輔等伏誅,裁撤十三衙門,另由上三旗包衣組設內務府,改尚膳監為採捕衙門,改惜薪司為內工部,又改御用監為廣儲司,宣徽院為會稽司,禮儀院為掌儀司,尚方院為慎刑司,採捕衙門為都虞司,內工部為營造司,又自掌儀司分出慶豐司,總稱司,宦官之權皆歸內務府。
康熙元年(1662年),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愛星阿擒殺永曆帝朱由榔。康熙特降殊旨,另吳三桂晉爵親王,兼轄貴州,鎮守如故,命愛星阿即日班師。李定國聽聞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殺的訊息,慟哭並命人為永曆帝發喪,李定國披髮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後死於勐臘。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至此,清朝西陲無遺患,獨東南尚有張煌言、鄭成功。張煌言隱居南田島,隨從只有數人,明知大勢已去,無能為力,只是忠心未泯,還與臺灣常通音信,屢促成功進兵,不料鄭成功突然病逝於臺灣,致使抗清鬥爭形勢更為嚴峻。
張煌言則轉戰於寧海臨門村一帶。這時,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趁張煌言義軍處境艱難之際,寫信招降,張煌言不為所動,並回信拒絕。十一月,魯王朱以海薨於金門。於是,張煌言只得轉戰於寧海縣臨門村一帶,還師臨門,更使張煌言感慨萬千。
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扔不為所動,義軍此時雖多次奮戰,然孤懸海上,被迫孤軍作戰,日漸勢單力薄。為此有人提議將義軍隊伍拉上雞籠島駐紮,張煌言認為此議不可行,雞籠小島,四面環海,易攻難守,若遭致清軍突襲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張煌言見覆明無望,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七月十七日,清軍透過叛徒找到張煌言隱居地,夜半渡島,張煌言同部屬羅子木侍僮楊冠玉等人被執,九月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當他赴刑場時,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舉目望見吳山,嘆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羶!”臨刑時,他拒絕跪而受戮,“坐而受刃”,時年僅四十五歲。監斬官見楊冠玉年幼,有心為他開脫。楊冠玉卻斷然拒絕道:“張公為國,死於忠;我願為張公,死於義。要殺便殺,不必多言。”言罷跪在張煌言面前引頸受刑。
這時候,鎮守閩地的耿繼茂,復與閩督李率泰,水師提督施琅,借了荷蘭國夾板船數艘,攻克金、廈二島,複名思明州為廈門。鄭軍退保臺灣,由成功子經據守臺地,仍奉永曆正朔,效節海外。
八齡天子,坐享承平,修文偃武,只洪承疇、范文程等一班勳臣,先後於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五年(1666年)逝世,朝綱國計,統歸輔政四大臣管理。
四大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資格最優,人品亦頗公正。遏必隆、蘇克薩哈勳望較卑,凡事俱聽索尼主裁。獨這鰲拜隨徵四方,自恃功高,橫行無忌,連索尼都不在眼中,他想把索尼諸人,一一除掉,趁著皇帝衝幼,獨攬大權,因此暗中設法,先從蘇克薩哈下手。
鰲拜與蘇克薩哈的對壘,問題集中在鑲黃旗與正白旗圈換土地上。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鰲拜乃鑲黃旗人,順治初年,睿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