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譽旭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二),九十年代後,天譽旭日,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喜歡上看武俠小說的少華比以往安靜了許多,不再漫無目的滿村跑,他有了新追求,到各家去竄門,期待有新發現。這天他溜達到了村頭的李先生家。他家是銅鑼村的困難戶,父親在他讀小學的時候就過世,留下倆母子倆相依為命。母親靠做保姆的微簿收入將他牽扯大,並送他讀書,高考失敗後一直在家伺奉老母親。因為他毛筆字寫得不錯,過年時寫春聯賣,平時紅白喜事也會請他做賬房先生,日子倒也還能維持得下去。李先生是村民對他的尊稱,叫慣了反而不知他的真實姓名是什麼了。
李先生家是一字排開四間泥磚房,中間是廳,左側是廚房,剩下兩間是臥室。少華走到門口向裡張望,剛好主人在家,便走進去問好。李先生抬起頭笑呵呵地說:“呦,姚師傅家的大公子來了。”李先生並不老,三十多歲,因為平時不苟言笑,加上戴著一副黑邊框的近視眼鏡,說話喜歡引經據典,讓人有種老學究的感覺。少華第一次被人這樣稱呼,竟不知如何答,傻乎乎的點頭嘻笑。李先生見他不說話,便問:“學堂放學啦?找我有何貴幹?”少華很誠懇地說:“李先生,你是我們村的秀才,應該看過很多書,請問你有武俠小說嗎?”李先生哈哈大笑說:“這些書我從來不看,如果你想看書,我這裡有《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你喜歡看嗎?”少華看著那老古董的大部頭咂舌連連,搖頭推辭。
屋外響起說笑聲,少華探頭望出去,院子裡站著三個女人,帶頭的是媒婆張桂英,後面跟著兩個三十歲左右的婦女。正在廚房裡忙活的李媽迎了出來,將她們請進屋廳。少華坐在那裡感覺侷促不安,他望向李先生,發現他好像也很不自在,不停搓著雙手。他剛想告辭,李先生連忙拉住說:“既然來了,在這裡食晏再走。”於是趕緊進廚房下面。
張桂英坐定後,開始介紹她帶來的兩位婦女,高高瘦瘦的那位是她的鄰居,叫美玲,前年跟著人販佬過來的。旁邊白白的,有的嬰兒肥的婦女是美玲的妹妹,叫美鳳。年初的時候,美鳳的丈夫去江邊電魚,不慎觸電身亡,留下她一個人,聽說姐這邊不錯,也想嫁來廣東。李媽聽了笑呵呵地說:“廣東也有窮人的,你看我們家就是窮得叮噹響。”
美玲笑嘻嘻地說:“如果在廣西,你們家也不算窮了。我們那裡,人和牲口住在一起,人住上面,下面就是牛或豬。”張桂英搭話說:“是啊,她們那邊的人都說廣東是第二個香港,改革開放使廣東先富起來,她們那裡有很多人都嫁來廣東。”
少華坐在那裡靜靜的聽,也搭不上話。他發現美鳳不會說粵語,偶然問到她就嘰哩咕嚕的說一兩句,少華一句都聽不懂。他才知道原來中國很大,有很多少數民族。
說話間,李先生已經煮好面,大家邊吃麵邊聊,氣氛活躍起來。李先生也沒有之前那麼拘謹了,偶爾還說一兩句笑話。李先生很好奇廣西那邊的風土人情,美鳳透過姐姐的翻譯,都能細細地回答。原來她們那裡都是石灰岩的山,耕地很少,農民們只能見縫插針地種農作物,生活很苦,年輕的一般都去深圳打工。少華髮現美鳳在回答李先生的話時,眼裡帶著笑意。
從李先生家出來,少華已無心緒去玩,他想不到還有這麼苦的地方,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後要到大城市去,就像她們從廣西嫁過來一樣,人往高處走。
九月中旬,姚老爸從廣州回來,一身西裝,身光頸靚,再配一雙塑膠涼鞋,又有點不倫不類。姚老爸身後行李車拖著個很大的編織袋,立刻吸引了少華和少東圍過來。
少華迫不及待地開啟編織袋,密密實實一大包衣服。兩兄弟一人一件往身上套,發現衣服比身板小了一圈,兩兄弟都很洩氣,責怪姚老爸買衣服都不看碼數。姚老爸笑呵呵地說:“這是童裝,本來想給你們每人買一套新衣服的,後來一算錢不夠了,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