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風月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章,Time時光裡,逸風月寧,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青雨第二天再到實驗室的時候,就隨著武教授與大家一起進行實驗性“數字修復”中的第一步:文物資料採集。
進入實驗室近70塊碎片文物緩緩進入實驗室被依次擺開,青雨經過昨天下午的緊急培訓,已經熟練的帶上了手套和相機,做實時的記錄,為文物檔案建檔。
數字化文物資訊採集,通俗來說就是三維資料採集,這是一種直接手段,即透過數字化掃描拍攝的方式,藉助先進裝置採集,記錄文物實體的資訊,利用計算機軟體進行資料拼接和後期處理加工,最終實現文物的數字化。
前期武教授他們做的研究就是使用3d鐳射掃描技術,來測量物體表面的三維座標,為了將文物完整的進行建模,必須要使用同一個掃描機器不間斷的完成所有碎片的掃描。
其使用原理就是在手持的掃描器接觸到文物時,可以同時進行三維掃描和紋理拍照,之後同步進行三維資料處理和紋理拍照處理,在掃描完成後,可以倒入電腦進行後期處理,待展uv、紋理對映等後進行輸出,就可以呈現完整的三維模型。
這樣的機器操作,可以有效的縮短了三維模型建設的時間,並且精確度較高。
可這畢竟是一個專案課題研究,這第一遍掃描結束後,第二組又採用了光柵投影掃描技術來進行同組實驗,這個掃描方式與剛剛的稍顯不同,在掃描時進行紋理拍照後其機子將自動進行攝影測量演算法,再形成紋理三維模型,三維資料處理的三維模型是不含紋理的,在進入電腦後期處理後,這種掃描演算法將會形成紋理模型對映,後輸出成完整的三維模型。
但在第二組實驗開始後,青雨就敏銳的發現到,這種光柵投影掃描是透過文物三維輪廓非接觸式測量技術,它更具有高效率、高精度、易於實現等特點,更適用於精細化掃描。
相較於這種小型器物的掃描而言,從三維建模上來看,後者雖然模型三維資料量較大,但還原度卻要比前者精細度更高一些。
青雨就在現場細細比對每一個結果,並拍照記錄。
雖然兩種掃描方式都可以進行文物數字化的建模還原,但依舊能夠從建模圖中看出二者的細微差別,這也將會成為後續建立文物修復方案的重要考究。
一上午的結果就這樣呈現,但卻也標明著數字虛擬修復的第一步已經邁出。
雖然隨著文物資料的採集,建模已經逐步形成,但也能夠透過這種在不損傷文物預先1:1還原文物情況下,看出該文物還是有遺失的碎片,至於後續的修復過程中,能不能找回,或者如何修復,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青雨這一上午的跟拍實驗學習,算是見識到了最新的機器和實驗方式,確實相較於以往有著質的飛躍與提高,更是對文物的損害降到最低。
一整個下午青雨都在對今天的資料進行整理歸檔,同時對檔案專業撰寫文案進行學習,不斷規範自己的專業素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