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魏晉南北朝,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代前期臻於鼎盛。

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

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文學集團內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等,但成就最高的陶淵明卻不屬於任何集團,出現山水田園的風格,崇尚自然。

魏晉南北朝文學,對兩漢文學的繼承與演化,在五言古詩和辭賦方面痕跡最明顯。

文人在學習漢樂府的過程中,將五言古詩推向高峰;抒情小賦的發展及其所採取的駢儷形式,使漢賦在新的條件下得到發展。

文學自覺的標誌,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從文體辨析到總集的編輯,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

新的文學思潮,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相對於文學創作異常地繁榮。

(曹魏)曹丕《典論·論文》、(西晉)陸機《文賦》、(梁)劉勰《文心雕龍》、(梁)鍾嶸《詩品》等論著以及(梁)蕭統《文選》、(陳)徐陵《玉臺新詠》等文學總集的出現,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高峰。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論著中,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文學思潮,這就是努力將文學從學術中區分出來,進而探尋文學的特點、文學本身的分類、文學創作的規律,以及文學的價值。

在漢代,儒家詩都佔統治地位,強調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係,詩歌被視為“經為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工具。

至於詩歌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

這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係、形神關係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

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誌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種新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展開的,同時它也為這種文藝思潮提供了賴以產生的實踐依據。

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

賦,從漢代的大賦演化為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轉變。

五言古詩,在漢末蓬勃興起。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古詩十九首》,被後人奉為圭臬。

此後曹植、王粲、劉楨、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雖然選取的題材不同、風格不同,但走的都是個人抒情的道路,他們的創作也都是個人行為。

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詩,抒寫政治生活中的憤懣不平,也並不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

至於梁陳宮體詩,雖然出自宮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宮廷娛樂之用而已。

詩人們努力的方向在於詩歌的形式美,即聲律、對偶、用事等語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

正是在這種趨勢下,中國的古詩得以完善,新體詩得以形成,併為近體詩的出現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唐詩就是在此基礎上達到了高峰。

三教互相滲透,儘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複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惹她幹嘛?她爹寵女如命

明月雲

老祖總是想退婚[穿書]

秋凌

我娶了遠古老男人[獸世]

枸杞配大棗

快穿之男主求你按套路出牌

驚鴻雁

末世貿易男神

犯二的萌小兔

火影:超越六道的鳴人

看圖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