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章 魏晉南北朝都城,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梁元帝蕭繹於公元552年至554年都此。
今山東省境內
廣固城(今益都西北),公元398年至410年南燕都城。
今內蒙古境內
1統萬城(今烏審旗南白城子),公元413年至427年為夏都城。
2盛樂,故址有三:
其一,今和林格爾北。公元258年北魏先世拓跋力微“遷於定襄之盛樂”,即此。公元313年代公猗盧築盛樂城為北都,以平城為南都。公元340年代王什翼犍都雲中之盛樂,亦即此。
其二,新盛樂城在故城東南十里。公元337年拓跋翳槐所築,一歲而崩。
其三,在盛樂故城南八里。公元341年什翼犍所築。公元398年遷都平城。
今江蘇省境內
京(京口),三國孫吳於公元209年自吳(今蘇州)遷此,公元211年徙都秣陵。
定城要素
選定新都城的因素
從上述三十六個大小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遷都的過程,可以看出當時各政權在都城選址問題上所考慮到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
1凡控制了黃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並又欲統一南北的政權,往往建都於洛陽。
因洛陽“居天下之中”,建都伊水、洛水可以通漕四方。既可控制黃河流域,又便於征伐南方。
魏文帝曹丕為了統一南方,捨棄曹操經營了十多年的鄴都而遷都董卓劫獻帝以來荒蕪了三十年的洛陽。
魏孝文帝元宏自平城南遷,一度曾考慮都鄴,但最後終於定都於永嘉亂後荒蕪達一百八十年之久的洛陽,也是為了便於南伐。
2凡統治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的政權,往往定都長安,因長安自西漢以來即為全國政治中心,有四塞之固,進可攻,退可守,利於制內御外。
十六國前趙、後秦、北朝的西魏、北周均都此。前秦雖擁有黃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但其根據地在西部。公元350年,苻堅攻入長安,即建為都。
以後苻堅盛時其疆域南至邛僰,東抵淮泗,西極西域,然關中終為其心腹之地,故仍都長安。
3凡統治黃河流域東部地區的政權,往往定都於鄴。因鄴處於古代“山東”(一般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東、南、北三面為經濟最發達的黃淮海平原,居高臨下,有建瓴之勢。
再自戰國西門豹等人引漳灌溉和曹操開白溝、利漕渠後,鄴城周圍的農業生產和水運交通十分發達。故曹操棄其多年經營的許而定都於鄴。
十六國時後趙、前燕和北朝的東魏、北齊據有山東之地,都以鄴為首都。
4凡統治西南地區的政權必都於成都。這裡是戰國以來西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三國蜀漢、十六國成漢皆然。凡據有長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權都以建康為都城。
因建康前臨大江,南有重嶺,所謂“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形勢險固,進可以規圖中原,退可以劃江為守。同時以長江為天然航道,西引荊楚,東連三吳,可以控制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
故孫吳政權自211年從京口遷都建業以後,雖兩度遷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還都建業。因其地理位置遠不及建業。
東晉咸和年間發生蘇峻、祖約之亂後,建康遭受嚴重破壞,“宮闕灰燼”,有人建議遷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會稽(今浙江紹興),均未獲同意,東晉王朝仍都建康。以後宋、齊、梁、陳沿襲不改。
5原為區域性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魏晉南北朝時即成為控制這一區域的割據政權的都城。
如河西的姑臧原為涼州治,東漢以來,因“通貨羌胡”,成為河西富邑。十六國時為割據河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