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三國官渡之戰,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
四世三公袁氏家族,漢末名門,袁術和袁紹是兄弟。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
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眾奔九江,割據揚州。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稱帝,建號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認。
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後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嘔血而死。
據說,袁術眾叛親離,想過投靠兄弟袁紹。袁紹答應了,但被曹操所阻。
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199年,是曹操與袁紹之間必然會爆發的一場戰爭。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
袁曹雙方沿著黃河一線交戰,其目的就是為了爭奪中原及北方的霸權。
面對袁紹,曹操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
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
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
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
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此戰,雙方都很重視,到處派遣使者拉攏政權同盟。袁紹遣使招降兗州、豫州諸郡。
劉表則響應了袁紹攻曹的號召,派人策動諸州郡反曹,而陽安都尉李通則拒絕了袁紹、劉表的反曹號召。
除了陽安之外,豫州的其餘諸郡大多響應袁紹的號召。
關中諸將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南陽的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率眾歸順曹操,被拜為揚武將軍。自此,曹操的四方暫時安定,也就能夠最大限度集中兵力與袁紹一戰。
袁曹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接受了漢獻帝的衣帶詔,欲誅殺曹操,但事洩,被曹操夷滅三族。
衣帶詔,是指藏在衣帶間的秘密詔書。東漢漢獻帝時,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縣,與漢獻帝發生矛盾。
漢獻帝欲除曹操,因無實權且宮中曹操耳目眾多,只得以衣帶詔方式交於國舅董承密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