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章 南北賽馬,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就是青海驄。史籍上說:“能日行千里,世傳青海驄者是也”。
還有一種是“蜀馬”,體型小,善於走山地。吐谷渾兼有兩種良馬,既可在草原上馳騁,又可在山地上奔跑。而退居高原,地處邊國,吐谷渾尚且沒有能力與中原林立的政權爭雄。
偏安一隅。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其首領樹洛幹自稱大單于、吐谷渾王。
南北朝時,先後附屬宋、齊、北魏。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其王誇呂始稱汗,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南鐵卜卡古城),他奉行睦鄰政策,與東魏、隋室相繼通婚。
唐初,其政權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由其王伏允子達延芒結波率領,以鄯善為中心,後臣服於吐蕃;東部由伏允長子慕容順率領,以伏俟城為中心,臣服於唐。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慕容順被部下殺,子諾曷缽繼位。次年,受唐封為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勤豆可汗。後尚唐宗室女弘化公主,受封為駙馬都尉。其二子亦娶唐金城縣主、金明縣主。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因受吐蕃攻擊,率部逃涼州(今甘肅武威),吐谷渾國滅亡。後部眾散在朔方、河東之境。部族分散,史稱“退渾”。
這裡提到的“蜀馬”,肯定是原產蜀地的馬,可能是三國時期蜀漢運糧的木牛牛馬所用到的馬。以速度推斷,可能做了個木頭套,方便拉車,也不容易被射殺。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並不缺馬,西南有蜀馬,南遷的西北馬種(青海馬)逐漸適應西南自然環境,形成了體形小巧、刀狀肢勢、抗逆性強、善走山路等特點的雲南馬。
雲南馬,也稱“滇馬”,是中國歷史上優良的馬種,大理馬、烏蒙馬、騰衝馬都屬於雲南馬。
在舊時的南方古絲綢之路和滇藏茶馬古道上隨處可見雲南馬的身影,這種馬以肌腱發達、性格機敏、善於爬山越嶺,長途持久勞役、耐粗飼等特點見長。據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蠻馬出西南諸番……大理馬為西南番之最。”
蠻馬和大理馬都是當時滇馬的別稱。明代設軍馬場於永勝縣,宋代以來,滇馬仍不斷向省外輸出。故而南北朝時期,北朝和南朝僵持很多年,騎兵各有側重而已。北朝以鐵騎為主。
南朝的兵種,有步兵、水兵和騎兵,進而在宋王劉裕時演化多兵種聯合作戰成型。南北朝時期的均勢,說明各有優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