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靈小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7章 摘花海撈瓷,國師後裔,恰靈小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瓷不是很懂。
這裡可以介紹一下。
“海撈瓷”是我國曆史上外銷瓷的一個分類。
在明朝末年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但因為自然災害等原因,一些商船沉沒在此,從而保留了大量的瓷器,這些瓷器打撈出水後統稱為海撈瓷。
在2004年末,國內的諸多鬼市裡面,首次推出了海撈瓷,據說是一些賞金獵人,從沉船裡面挖出來的,具有很明顯的歷史價值,所以拍賣的成交價不斷上升。
這也就導致許多人為了商業利益,仿造了大量的海撈瓷器。
海撈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興盛於宋元以後。
在宋末元初時,絲綢之路興盛,瓷器順著它流傳於世界各國。
而真正的海撈瓷,又分為兩種。
一種,是被海流和泥沙掩埋的,或者是放在包裝完好的貨箱裡的瓷器,簡單清洗就能煥然一新。
另一種,則是被衝擊出來,散落到海底,被各種海底生物附著的瓷器。
這類瓷器經過長時間的海水腐蝕後,會在表面造成不同生物的殘留和海水衝擊的痕跡。
大家可以猜猜,這兩種瓷器,哪一種更加值錢?
沒錯。
是後者。
海水衝擊痕跡越重的海撈瓷,就越值錢,這是當時業內統一的認定方法,也是避免贗品的最好方式。
因為當時的仿造技術,無法將一些比較特殊的海底衝撞痕跡給做出來,所以這就導致了一種比較畸形的認可。
但隨著後來市場越來越發達,仿造的海撈瓷,就開始大面積的鋪貨了。
那麼,假的海撈瓷又是如何造出來的呢?
其實很簡單。
一比一還原。
將新瓷器裝入網內沉入海中經浸泡數月而成。
同時,造假者會定期往水上拋灑餌料,吸引海魚和貝類在瓷器上附著和排洩。
經過半年的浸泡和海水打磨,就形成了“海撈瓷”。
但是這些海撈瓷看上去很“新”,很“溼”,附著的貝殼裡面的顏色非常鮮豔。
熟知贗品的人都知道,一個合格的仿製品,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做舊”。
這一步如果做不好,以假亂真的機率就大大降低。
所以,一些比較有底氣的仿造者,會直接去外國,包下一片小海,專門用來養“海撈瓷”。
這種方法算是土法中的典型了,幾乎可以弄出完美的造假品。
還有一些造假方式,是將海底的物質搗碎後,用粘合劑粘上去。
這類瓷器用指甲刮不掉,用水長時間浸泡也不會掉。
真正的海撈瓷寄生在上面的生物殘留會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看上去“幹”,“老”。
表面和裡面的鈣化程度是一樣的,色澤一致,且無異味。
而且用指甲可以刮掉一部分,用稀鹽水浸泡數日後,其表面的一些沉積物會逐漸剝落,個別附著較牢固的海底生物殘留體,用超聲波清洗機進行清洗,一般都可清理乾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