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3節,梟臣,更俗,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更,五千字大章求紅票)
淮東兵馬及物資從四面八方往黃州集結的同時,燕胡在北面的動作沒有停下來。
不過,在拿下南陽之後,要將超過二十萬兵馬,從北線移到南線,絕對不是易事。
這不是在己方控制的區域活動,沿途有驛站可給軍卒休憩,補給也由驛丞操心,路橋舟渡也都可以令地方官員從地方抓丁壯專司其事,二十萬人馬只需要自己趕路就成,十天行千里,也不是什麼難事。
楊雄在漢津沉船埋樁封鎖漢水河口,將天下無敵的淮東水營戰船封鎖在漢水之外,使得漢水完全處於奢家水軍的控制之下。
從漢水東岸而走,都是相對安全的腹地,二十萬兵馬能快速南下,但燕胡的主攻方向是漢水西岸的荊州,而非東岸的鄂東地區。
從漢水西岸南下,是在敵前行軍,前鋒先行,要伐木立營,要清除路礙,要抵擋住守兵的反擊,要鋪路架橋,接下來糧草還要先行,等這些準備工作完全之後,才是主力南下的時候。
當然,二十萬兵馬,也可能迅速插到漢水中游的石城,再從石城渡過漢水,或圍打荊門,或繞過荊門、直接攻打荊州。
只是敵前行軍,對燕胡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派出一萬精銳為先鋒,葉濟羅榮倒也不擔心荊門守兵有膽出來野戰。
問題的關鍵,倒不是西岸還是東岸行軍,還是卡在渡漢水上。
從襄陽到石城,都屬於漢水中游。淺闊淤灘處動輒六七里甚至十數里,而江岸狹平,易架設浮橋處,多在兩到三里寬度。
世稱襄樊,實際為兩城,南岸大城為襄陽,北城為樊城。
襄樊鐵樁古渡,因系渡舟的鐵柱溶立在山石之中而得名,這處地方就是漢水中游最狹窄的江段,江面也有六百餘步寬。
羅獻成早初使人架浮橋,銜接襄陽與樊城,就是連舟為橋,連線兩邊的渡口。羅獻成決意降燕後,即將襄陽、樊城交給奢家兵馬,奢文莊便使蘇庭瞻為將,在襄陽樊城之間,再拉鐵索鋪設一座浮橋,為北燕兵馬主力渡漢水南下打荊州做好準備。
由於漢水經襄樊段較深,不易打樁定舟,浮橋的固定,幾乎完全依賴固定在兩岸山石上的鐵索。
而浮橋越長,鐵索所承受的拉力也會越大,也就需要鐵索打造越粗,也就使得鐵索的自重越大。
不要說其他,就是將一根六百餘步長、重逾萬斤的鐵索,繃直在漢水之上固定舟橋,其難度都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更何況鐵索是用來固定舟橋的,除了要承受上游來水的衝擊力,還要同時容積上百甚至數百的人馬在過橋時同時站在浮橋上。
造一座一百步長的浮橋,要簡單一些;造一座兩百步長的浮橋,就不能簡單的等同於造兩座一百步長浮橋,難度倍增;何況襄陽與樊城之間的浮橋,有八百步長!
漢水在入秋後,上游雨水不休息,使得流水上游的水勢兇猛,對浮橋的衝擊力極大。早初由羅獻成派人所架設的浮橋,在八月中旬一次洪水過境時,由於鐵索過細給沖斷,致使整座浮橋給沖垮,只保留半截舟橋,一直到九月初才重新架好。
葉濟羅榮先期派蘇庭瞻、孟安蟬兩將率三萬步騎南下石城,策應鄂東防線,又使其在水軍的配合下,從石城渡過漢水,在漢水西岸獲得立足,但大軍南下的主渡點只能設於襄樊。
這個跟林縛等人在黃州所預測的一樣,架設浮橋之難以及耗用的物料之多,都叫葉濟羅榮難下決心在石城那邊再架兩座浮橋。
進攻荊州,葉濟羅榮自然也要用擅長攻城戰的周繁、田常兩部兵馬為主力。
不過這兩部兵馬,在攻打南陽時,傷亡逾萬,在屠城發洩後,也需要休整、補充新的兵卒。差不多到九月初,才從南陽外圍開拔,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