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3節,梟臣,更俗,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嶽冷秋看了唐希泰一眼,心裡想:唐希泰同行,難道是林縛有意安排?
嶽冷秋認為唐希泰是有意相考,雖然猜不透他為何如此,但也不以為意,淡然說道:“往年需南糧北運,以補燕京之不足,也僅能勉強維持;而如今南糧斷絕而北地半殘,燕虜何以據北地以養四五十萬兵馬,感慨、驚訝者甚眾。但唐大人對此應該瞭然於心啊……”
唐希泰尷尬一笑,心想嶽冷秋果真是老狐狸,試探得有些明顯了,但也硬著頭皮等嶽冷秋繼續說下去。
“……”嶽冷秋要坐在車轅前的嶽周也仔細聽著,說道,“雖說北地遠不如江南富庶,但燕薊平原也有良田近億畝,而薊遼、宣府、大同三邊的軍屯規模時最大總計達一千七百萬畝,只要善以經營,何愁四五十萬兵馬養不活?”
唐希泰目光淡遠,心知嶽冷秋所言不虛,見嶽冷秋對這些數字信手拈來,瞭然於心,也確信嶽冷秋合曾登副相之位,不是浪得虛名。
大同鎮不是一座獨城,大同鎮作為北地三邊之一,以大同城為核心,共有五百餘座軍屯城壘,構成寬近六百里的防線,軍屯規模最盛之時,屯田達七百萬畝。
“軍屯、軍戶之制廢敗,致使諸多事積重難返,”嶽冷秋細算有越以來種種弊端,也是感慨萬千,他以往以投機取功為利,但不意味他不懂其中的關竅,再者唐希泰有可能代表林縛作試探,他侃侃而談道,“軍屯給將官侵佔,屯卒又給將官役使勞作,致使後期軍戶大量流失。到靖邊侯蘇護時,邊軍將卒或徵或募各半,中樞撥錢糧及屯種自給各半,已經不能完全依賴軍屯。要是問題僅僅於此,還不算嚴重。邊軍可以徵屯卒以補不足,但京營軍到後期就幾乎都是募卒。京營軍後期兵額為十三萬,合眷屬共五十萬人居於畿內,都需要中樞財稅供養。此外燕京未覆時,包括漕糧、宮莊以及各地交於中樞(或戶部、或內府司)的稅賦,除了京營軍及邊軍錢糧外,還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官吏功勳俸祿、一是宗室內廷供養。燕京有口百萬眾,京營軍及眷尾居半,餘下五十萬口,有官吏、有勳貴,有貧賤依附於官貴者。官或食俸祿或貪腐,又拿俸祿及貪腐養家人、僕役,豈不是燕京百餘萬口人實際上都在吃中樞財賦?中樞要養邊軍,又要養燕京百餘萬口人,僅從燕薊抽稅糧,如何能夠?”
越太宗遷都於燕京,倒不是胡亂所定。
即使不算邊地軍屯,燕薊平原實際是中原四大平原之一,與兩湖平原、江淮平原、河淮平原並列。燕薊平原南至黃河、北至燕山、西至太行山、東至渤海,可耕作的土地達上億畝之多。帝室在京畿、燕薊所圈的皇莊就多達三四百萬畝之多。
除黃河外,發源於太行山而入渤海的水系極多,給燕薊帶來極便利的灌溉條件,最多時養育民口將近千萬之數。
以千萬之民、億畝之地供養一座帝都尚且不足,已經不是北地缺不缺糧的問題,而是越朝到後期積重難返。
除邊軍外,就連帝都百餘萬口都需要外界的供養,就已經超過燕薊平原的承受範圍。
江寧城坊戶一度高達十五六萬戶,除了江淮富戶官紳雲集江寧之外,還有大量的貧民依附於他們而生。
這種畸形的城市人口結構,對周邊的江淮平原是在不斷的吸血,大量的資源就憑白的消耗在江寧城裡。
所以在江寧戰事之後,林縛一方面將江寧城坊戶往工坊、工礦等業輸送,一方面大舉將城市貧民遷往閩東、夷州屯種。實際要消減江寧城對江淮平原資源的過度侵佔,才能夠將更多的資源用來養軍,以跟燕胡抗衡。
“之前就是積重難返,但到燕虜破關寇邊,燕南、魯北給打殘、黃河潰堤而漕道沖毀之後,北地形勢就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嶽冷秋說,“不得不說崇國公實在是聰明得很,津海糧道遂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