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起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5章 發行報紙,啟復漢,勇起筆,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行,宣傳部沒有其他部門那麼忙,平時就是給百姓宣讀一下通告,然後組織一些唱戲的,逐村演戲宣傳我們興漢盟的良政、良法。”羅高回道。
“此次回程,百姓們夾道歡迎,說明你們宣傳部的工作是非常到位的。”劉信啟贊到,認可了羅高的工作成果。
“謝謝盟主誇獎。”羅高面露喜色。
兩人又聊了一些各自的近況,劉信啟開始說正事。
“我打算讓你負責,辦一份報紙。”
“邸報嗎?”羅高回道,劉信啟經常會說一些新詞,興漢盟的臣子只能按照字面意思嘗試理解。
“確實應該辦邸報,馬上就要管理八個縣,有了邸報,盟裡的新政就能及時、明確、清楚的傳達給下面的縣。”
“不全是。”劉信啟回道。
“邸報”最早出現於漢朝,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辦事處,這個住處叫做“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透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
隨著造紙的發明和發展,東漢年間,用植物纖維造出了紙,邸報開始用紙來抄寫,從而使邸報得到進一步發展,更便於發行和傳遞。
所以羅高將劉信啟說的“報紙”理解為紙質的“邸報”。
自漢、唐,一直到趙,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
到了唐代,驛道較漢朝有所改善,邸報的傳送變得更快。
趙朝由於經濟更加發達,邸報覆蓋的範圍也逐步擴大,內容也更加豐富。
剛開始時,邸報只是用於傳達官方文書和重要情報,針對的是官員,到了趙朝,邸報的內容擴充為皇帝的詔書命令、起居言行、朝廷的法令、公報,官吏任名賞罰等訊息,一些士紳和有錢人也開始透過各種渠道購買邸報,以瞭解朝廷政策的變化。
後來發展到一小部分讀書人靠給人抄邸報為生,最後更是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以售賣牟利的商人。
邸報出現初期是即時性的,有重要的官方文書或情報,才會發邸報,若是沒有則不發。發展到趙朝,邸報的發行時間趨向固定,一些透過或沒有透過的大臣章奏文報也被有心人印在邸報上,用來影響社會輿論。
“我說的報紙,與邸報最大的不同就是覆蓋面,報紙覆蓋面比邸報要大很多,而且主要是面向普通黎民百姓。”劉信啟解釋道。
“可是普通黎民百姓並不識字,難道我們還要僱人讀報紙嗎?”羅高疑惑。
現在興漢盟釋出的通告,都是由政府僱傭一些識字的人或者宣傳部的吏員親自上陣,將通告內容讀給前來觀看的百姓。但是通告是有固定地點的,若是報紙也僱傭讀報人,那成本就太高了。
根據供需原則,有需要就會有服務,今後可能會產生職業的讀報人,但是劉信啟不打算將這個職業納入政府的職責。
“不需要僱人讀報,我們興漢盟之前視線三法,印刷了那麼多的傳單,不照樣有人要,百姓也都想辦法看懂了上面的內容。今後興漢盟的義務教育會逐步推行至登萊八縣所有的鄉鎮,到時候每個家庭都會有一些識字的孩子,大人若是想了解報紙上的內容,可以由孩子來讀。而且一些茶館、酒館為了吸引顧客,想必也會主動僱人讀報給顧客聽。所以說,只要報紙發行出去,想看的人就能看到、看明白。”劉信啟解釋道。
興漢盟初期規劃的義務教育為小學五年。學童滿七歲開始入學,學習五年後到十二歲,若是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