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〇九章 動員能力,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些生產隊員在整理好自家的土地之後就要去出河工,他們的新地要等到明年春天才能夠先種植1季耐鹼作物。
出河工可以賺錢,這是他們養家的主要方式,華族也不會白白養活這些流民。
此時通榆河的工地上,已經是人山人海,沿著河道從南向北看不到邊。這些都是已經整理好自己土地的流民,又或者是完成了秋收的農民。
他們1個個挑著簍子,沿著河堤上臨時挖出的之字形小路向上走。
在河道中有1艘鋼鐵建造的挖泥船,蒸汽動力,個頭不是很大,採用平底,方形結構。
船上有1根幾十米長的吊臂,1根粗壯的鐵索連著依靠重力開合的抓鬥。這個抓鬥採用生鐵鑄造,那厚重的外形看起來估計要有1噸重。
挖泥船將河道中的爛泥抓到斜坡的半腰上,然後民夫會1擁而上,將這些泥巴繼續向上運到堤壩上去。
1臺機器,需要上百人配合,這樣挖河有1個好處,就是不需要將水都給排幹。運河的開建並非是在平地上挖出來,而是會利用原本就存在的1些天然河道,進行挖深、拓寬。這樣就難免有積水。
積水在河道的中間,正好讓挖泥船漂在上面。百姓只要到河堤的中腰,將挖泥船挖出的泥土給運到更高的地方,這樣就不需要下水。如此,效率自然更高。
機器與人之間的接力,在當前已經算是領先的科技。華族總是非常積極地將1些新技術給落實到應用當中。
因為董良明白,再好的技術也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在華族的很多地方,還能夠看到運輸物資的民夫,他們趕著馬車,在泥濘的土6上艱難地趕路,只為了將手中的物資送到前線去。
幾乎每1個生產大隊都在宣傳支援前線的戰爭。華族是第1個將管理權延伸到農村地區的政權。
這次北伐的規模比華族以往發動的任何1場戰爭規模都要大,也是檢驗華族動員能力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