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黃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兩百零七章 組合拳,重生娛樂大亨,一品黃山,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是完全被濫用了的新聞自由!”
《成報》總編胡剛幾個月來第一次親自使用自己的筆名‘狐王列那’撰稿,親自參與了對倪震跟《yes!》的口誅筆伐!
“我們說不得這個社會怎麼了?為什麼突然變成了這個樣子!事實上在並不遙遠的幾年前,當時筆者尚且只是一個小編輯的時候。在香港,媒體尤其是混吃娛樂圈的媒體人跟藝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這幾年來,香港風氣突然轉惡。某些媒體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從娛樂圈中挑選一人制造出一個‘社會公敵’出來,供大家嘲諷挖苦、發洩取樂。為的是什麼,只為自己報刊大賣!”
《東方日報》、《yes!》、《壹週刊》可謂是香港這幾年來爭議最多的三份報刊。《東方日報》是香港八卦影響力覆蓋面最廣的報紙,直到88年,娛樂版仍位於副刊,只有2版12條字。隨後全港第一份專注於娛樂圈八卦的雜誌《壹週刊》創立,八卦風氣漸濃,如今娛樂版成為重頭,10-15版是常態,甚至有大新聞之時經常做到20版。
而1990才創刊的《yes!》雜誌,雖從規模跟影響力上都不如《東方日報》跟《壹週刊》,但在倪震的‘聰明才智’之下另闢巧徑開了香港“醜聞報道”風氣之先。就連八卦大佬黎智英也曾經在私底下向友人坦白,他跟對手倪震學了不少東西,《壹週刊》能夠成為香港最大也是最受歡迎的雜誌,倪震才是最大的功臣。
《yes!》為華語娛樂圈所帶來的變化只能用巨大來形容!
在報道中,《成報》主編胡剛回憶80年代娛樂媒體人與藝人時常成為朋友,電話打到藝人家裡與其父母親友、阿姨保姆先聊兩句,藝人形象往往正面、積極,供人膜拜。那時媒體人尚存“職業道德”,《成報》當時的總編也是當時他的頂頭上司還曾經教導過他吃媒體這碗飯的三原則:一不能打官司,二不能賠錢,三不能道歉。
可這兩年媒體人跟藝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嚴重,去年《壹週刊》為了獲得新聞,故意對星爺進行歪曲報道,結果被訴誹謗賠了星爺十萬塊,但那位八卦大佬黎智英卻叫囂著:“十萬塊算個什麼東西?我們買了個名氣、買了個全港皆知、買了數十個報紙頭條,這錢花的值!”
胡剛將香港比作一個村兒,空有國際大都市之名,絕大多數村明確都是來自大陸跟越南的移民,身上的草根氣息太重,不如歐美人受教育程度那麼高。所以更喜歡賭馬玩**彩,思考不了太深奧的理論跟鑽研學術,只懂得單一的消遣;又存了祖輩傳下的“過客心理”,少關心時政新聞,多喜愛家長裡短雞零狗碎。
胡剛將其歸咎為‘身份焦慮’:“香港普通小市民講八卦的時候,那些物件大家一邊羨慕,一邊嫉妒。沒有人不希望活在焦點下,但是大多數人的願望註定無法達成,於是出於嫉妒跟小市民心態大家希望看到明星不好的事情,從而獲得安慰‘明星還不是一樣表面光鮮,要我來做肯定比他們更好’。這種帶有身份焦慮的**投射,有很多負面情緒。於是大家開始消費明星的醜聞,消費明星的人格陰暗面,消費明星不為人知的虛偽。八卦最大的價值,不是把一個人捧上天,而是捧他上天,再把他給拉下來。”
他最後總結道:“有些無良媒體人很明顯把握住了小市民的心態,於是他們將自己的私慾包裝之後‘出售’給渴望消費明星的人。既滿足了自己的私慾,也賺到了鈔票……”
毒瘤明事件的迅速發酵,導致倪震如同喪家之犬一般,遭到了妄圖與其撇開以免被當成是幫兇跟同黨的眾多香港媒體口誅筆伐,也令其徹底交惡了演藝界,畢竟被消費的明星除了那些渴望成名跟名氣的新人外,稍微有點名氣的藝人,都不願意自己成為別人筆下被盡情抹黑、汙衊的物件。
事關演藝界中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