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子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3章 紅袍,大宋文華集,姬子夢,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宋在對外戰爭上,不可能取得優勢,這是由於宋朝特殊政治制度、歷史背景決定的。
哪怕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後,宋軍的實力因為變法而得到提高,可在宋朝文人士大夫心中,戰爭就意味著不確定因素、風險的增加,相比於每年賠點錢,大宋士大夫們更喜歡降低這種風險。
宋朝不同於其他歷史封建王朝,不僅沒有遏制土地的吞併,而且使其社會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一方面,宋朝的土地制度實際上是對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肯定和保護,促進了租佃制的發展,提高了農業效率。
另一方面,宋朝“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與前代相比,加速了封建社會對於土地所有權競爭與壟斷機制的執行速度
因為採取了“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農業的發展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產品,地主佔有土地數量的增加,使地主獲得的地租增加,刺激了地主階級的消費需求,也會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客觀上也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宋朝不抑土地兼併,姬長卿也從中獲利不少,自天聖元年開始,他就兼併了梓州府近三分之一的土地。
姬長卿在這場土地兼併的競爭中,佔據先進優勢,又贏得許多破產農戶的民心。
姬長卿的土地兼併,看似殘忍,但相比於落後剝削農戶,他的兼併更接近於一種新型的土地流轉,將風險轉移到更有抗風險能力的自己身上。
農戶以土地為原始股,加入姬長卿名下的農莊,隨後他會出資建設水利,購置種子、農具、耕牛,農戶只要投入人力管理,三方到年底分紅。
姬長卿分三成,農莊分一至兩成,其餘歸農戶,因為應用大宋最先進的生產種植技術,加之有技術指導,所以農戶能提高生產,在繳納稅賦後,仍可以飽腹,甚至還可以透過養殖增加收入。
十年光景,梓州石橋莊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戶不僅多產糧食,有衣服穿,甚至還可以供家中的孩子讀書。
希望蒙學,每年都會拿出十個名額,供莊戶子弟讀書,改變命運。
蘇洵說:“這是大宋未來之希望!”
這也是前所未有、開天闢地的頭一遭。
自從蘇景先拜入姬長卿門下後,每年春季,他都會帶著妻兒在桃園居住一段時日。
蘇洵如今也在發奮讀書,準備考取功名,為子孫博一個光明的未來。
姬長卿真不想管朝廷的事,畢竟希望書院的一切,才是他真正謀劃。
沉澱了十年,希望書院最初的學子,已經在仕途上嶄露頭角,甚至世人稱“蜀中學在梓州”。
梓州知州更是為姬長卿請名,賜了牌匾、牌坊,以表彰希望書院的教化之功。
姬長卿為躲避朝廷徵召,乾脆攜帶孩子們,和蘇洵鑽入深山避世隱居。
蘇洵很不懂姬長卿,世人皆以入仕,拜相封侯為榮,可姬長卿卻單單避之不及。
若是朝廷黑暗,君王昏聵,避世隱居還好,可如今官家仁愛百姓,有進取建立功業之志,這正是作為之時,蘇洵很不明白姬丹文到底在怕什麼?
“丹文,深得官家信賴,為何躲避荒野,避世不出?”
姬長卿聞言,只是嘆氣:“紅袍盡染蒼生血,白衣麻桑洗吾心。非是我不願報效朝廷,而是自我朝開國之初始,大宋便已註定了武力不彰,外賊逞兇,非人力可逆!
道家有言:順勢而為,逆勢而行,只會讓三代積累的局面惡化,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官家聖明,朝中諸公也算得稱職,我無功名,未立寸功,人微言輕,就算入朝,臣工未必能信服得到重用,我志不在此,惟願躬身田園,教書育人,了此殘生。”
“今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