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子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章 實地調查,大宋文華集,姬子夢,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姬長卿阻止了劉老頭的行禮,而是問道:“此次災情會導致糧食減產多少?”

劉老頭種地多年,是一個莊稼老把勢,與土地、莊稼打交道多年,只是看了看地裡的秧苗,便能在心中估計了大概的數字。

“可能會減產四成,若是雨水還是這麼多,只怕今年能收上來三成已是萬幸。”

姬長卿點了點頭,雖然自己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但這還是超過了他的預估。

面對反常的雨季,姬長卿只能問劉老頭:“若是依照往年,七八月還會有大雨嗎?”

“七月雨水最多,八月稍微少些,只是今秋的稅賦……”

“東家!這不符合規矩……”

“劉伯,不必擔心,今年稅賦由我來承擔,你們只管莊稼,若是今年還會有大雨,劉伯還得想想辦法,儘量多產些糧食。”

糧食減產已成定局,當今的農作物並不像後世那般優良。

蜀中種植水稻已有多年,在不斷的摸索中,古人對水稻的種植方式與技術有所認識與掌握,相應地,水稻產量及其品質也得以不斷提升。水稻種植,增加了人類的食物品種,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居聚落的形成與社會化形態的出現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蜀中各地,特別是成都平原,土肥水豐,非常適合包括水稻在內的多種農作物生長。

早在兩漢時期,蜀地水稻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平疇沃土、溪流如織的成都平原更是水稻的主要種植區。漢《揚子云集·益州牧箴》載:“梁州華陽,……有粳有稻。”

水稻種植,還需注重及時應令與因地制宜。輯錄西漢著名農學家泛勝著述的《泛勝之書》載:“種稻,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適。冬至後一百一十日可種稻。稻地美、用種畝四升。始種稻欲溫,溫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後太熱,令水道錯。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東漢農學家崔寔《四民月令》中記載:五月,“是月也,可別稻及藍,盡至後二十日止。霖雨將降,儲米、谷、薪、炭,以備道路陷淖不通。”

糧食出自田地,故田地乃民安國治之本。為了表示對農事的重視,古時歷代皇家會舉行籍禮,即天子親耕籍田的儀式。《漢書·文帝紀》:“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雙流縣的籍田鎮,舊稱籍田鋪,為古陵州(今仁壽)籍縣治地,該地名即因蜀漢皇帝劉備親耕籍田而有。宋《太平寰宇記》載:陵州籍縣“沐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生於此置籍田,牧馬於此江中,俗因名沐馬川。”

姬長卿並未調查過當前的水稻品種,不過當前的水稻品種,抗旱抗澇性很差,產量很不穩定。

雖然此時廣州、福建一帶已種植較為優越的占城稻了,但占城稻在蜀中普及仍需要時間。

在交通落後的大宋,占城稻的普及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甚至更久。

占城稻是出產於印支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宋朝時引入國內,並迅速在江南地區推廣。占城稻以其原產地,位於今交趾占城而得名。

占城稻又稱早禾或佔禾,屬於早秈稻,原產交趾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傳入福建地區。

據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

按照歷史記載,到了南宋紹熙三年,占城稻的種植面積達到長江下游流域的80%~90%。

雖然歷史並沒有提及蜀中是什麼時候開始普及占城稻的,但姬長卿認為完全可以從現在開始推廣占城稻。

提起水稻,姬長卿總是不由想起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是華夏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華夏的當代神農,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宮廷幽處孤芳難自賞

花輕黃

三國之我要當皇帝

非木石前盟

穿越,從氣死系統開始

月巴月巴

明日方舟地獄難度的擺爛主義者

hon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