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子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7章 巧遇蘇洵,大宋文華集,姬子夢,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想到這裡姬長卿不由仔細打量蘇洵,並在心中道:“面前的蘇洵不過十八歲左右,莫不是因為程氏名聲受損,故而程氏想趕緊把女兒嫁給蘇洵?”
此時的蘇洵還只是一個不務正業,愛好旅遊打卡的青年,姬長卿向蘇洵行禮,蘇洵連忙還禮。
“見過丹文兄。”
“見過明允兄。”
“久聞眉山蘇氏是蜀中有名詩書之家,今日得以一見明允本人,才知蜀中俊秀輩出。”
“丹文過譽了,洵萬萬擔不起俊秀之名,我向來四處閒逛慣了,書和學問也沒學多少,這俊秀之名實在是受之有愧啊!”
姬長卿也並未多說什麼,與蘇洵各自落坐客位,方才聽明思老道說道:“長卿來到正好,我與蘇洵小友才談及他遠遊時的趣事,你也遠渡迴歸故土,也來聽聽,或許你與蘇小友能成為知己好友。”
明思老道為姬長卿、蘇洵三人也算是興趣相投了,蘇洵本人信仰道教,年輕時曾有過在終南山採藥煉丹的經歷,只是後來被其父罵了,這才放棄修習長生術的想法。
“明允可曾成親?”
“哎~家中本欲為訂一門親事,此前前來梓州就是打算向程氏提親的,只是程氏最近出了些事情……”
姬長卿不免有些尷尬,畢竟程氏的事是他主導的,不過眉山程氏只是程氏遠支,且又是商賈之家,按說不應該受到影響才是。
程氏,尤其是二程,姬長卿發誓一定要這種違背自然,違揹人性的學說統統感受一下什麼叫自作自受。
理學,也稱道學,是宋代儒家在詮釋經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闡述傳統。理學以闡釋義理、性命為主,以“理”為世界本源,故稱理學。
理這個概念,在理學中多是作為哲學最高範疇使用,如二程講“萬物只是一個天理”的命題,就是說世界萬物都是從“理”中出去,表面上看千差萬別,但是實際上卻是“萬物一體”。這樣,世界就在“理”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後來朱熹在這一問題上闡述的更進一步,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滅的,唯有“理”是永恆不變的。他說: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無天地,無人無物。
理學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當時的社會綱常制度就是天理。朱熹這樣講:
其張為三綱,其紀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理學從宇宙本體論的高度,論證了當時等級制度的神聖性和合理性,這也是後世王朝都欽定理學為官學的重要原因。
理學之所以有這樣強大的解釋力,是因為它的形成融合了當時文化的精華,糅合儒釋道三教,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理論思維為補充,形成了一個比傳統儒學精緻得多也深刻得多的龐大理論體系。
而這一理論體系,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百年的醞釀。
早在北宋初期,名儒孫復、胡瑗、石介在宣揚儒家道統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不重訓詁而重義理的風格,奠定了理學的基本闡釋風格,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此三人可稱得上是理學的先驅,被後人稱為“宋初三先生”。
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在其《太極圖·易說》和《易通》中首先使用了“理”這個概念。朱熹、張栻稱之為“先覺”、“道學宗主”,可見其對後世影響至深。
北宋張載,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對舉,進而提出“立天理,滅人慾”和“理一分殊”等重要命題,開後來程朱理學之先河。
而理學的真正奠基者是二程,在二程的體系裡,“理”已經上升為最高的哲學範疇,進一步提出了格物致知、格物窮理的方法論,完成了儒家理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