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豬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初逛港島】,港島家族的誕生,任豬飛,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志超來到中環的滙豐銀行大廈,在外面頓足下來,他喜歡做一個見證歷史的人。

如果他有相機,一定會拍攝一些照片,作為一個後世的人,他覺得留住回憶很重要。

滙豐銀行佔地面積很大,整體建築除了十三層高的主體外,周圍還有附屬建築,和周圍的三層高建築一對比,相當的宏偉、巨大。

滙豐銀行的北側是‘高等法院’,雖然其建築群很大,但只有三層高度,中間有一個圓頂。

這些建築都是歐式建築,畢竟現在的香江,英國佬才是老大,華人尚未成長起來。

待到70年代,華人崛起後,香江的建築便紛紛改成現代化高樓了。

心安理得的踏入滙豐銀行大門,林志超絲毫沒有因為自己只有1000元,而顯得畏畏縮縮。

“先生,有什麼需要幫助嗎?”華人職員上前客氣的說道。

並沒有因為林志超穿著普通,而小窺於他。想必是滙豐銀行急需存款,紓解戰後的資金問題。亦或者,這本來就是香港銀行的傳統作風。

“我想開一個戶頭,然後存800港幣!”林志超坦然的說道。

留200港幣改善生活,因為他覺得自己還在長身體,需要補充一些營養,畢竟以後他可能要靠身體吃飯。而他每月60港幣的工資,其實也可以過得還行,不過他需要給媽媽、妹妹寄回一些生活費,做人不能太自私。

華人職員臉上的表情果然有一絲絲變化,要知道800港幣是很多人一年的薪資,這位其貌不揚的青年能一次性存入這麼多,顯然是有真本領的人。

富二代他覺得不像,因為林志超全身穿著很便宜;撈偏門也不像,因為林志超氣質坦然、正派。

“好的,這邊請!”

很快,林志超開始辦理銀行戶頭,這個時代的香港還沒有實行《人口登記法》、《香港身份證》制度,所以不需要很多的資料。不過據林志超所知,1949年港府就會管制非香港人士來港,實行了這兩個制度。

走出滙豐銀行大廈,林志超已經將開戶本放好,心裡也踏實了不少。

雖然800港幣不至於讓可以有底氣創業,但至少有底氣讓他生活暫時好轉起來。

來到中環的街上,林志超興致盎然,來港島2個月時間,他想的只有生計,一直沒有時間閒逛。而如今不僅大賺1000港幣,還找到一個發財的門路,無疑有了閒情雅緻。

中環的街上有不少石板斜路,附近一帶華人小店雲集,食肆、裁縫店、攝影店等林立,行人很多人穿唐裝,石階旁還有黃包車等候乘客。

生氣勃勃,這是林志超的心裡想法。雖然見慣了後世的繁華,但他卻沒有對此時的香港評價‘鄉下’。

傍晚。

逛了一下午的林志超來到中環‘鏞記酒家’,鏞記創辦人甘穗輝自小家貧,1920年,只有12歲的他踏足社會,做過賣菜、制雪粒、報館印刷工、酒樓雜工、燒臘學徒。他在當學徒時就苦心鑽研燒臘醃料,創出獨門燒臘秘方。七年後,甘穗輝與朋友麥鏞合用一個牌照在中環廣源西街開燒味檔,鋪名叫“鏞記”。

1942年,甘穗輝用盡4000元積蓄租下永樂街32號鋪,“鏞記酒家”正式開張。1945年,香港光復後,“鏞記”再遷入石板街,此時的甘穗輝已是街知巷聞的“燒鵝輝”。

此時的‘鏞記酒家’只能算是好一點餐廳,這裡在餐食高峰期時是可以拼桌的,食客也習以為常。

當然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費得起的,最便宜的一份炒河粉要3毛錢,粥需要8毛錢,而一般人的午餐費用只捨得吃5分錢左右,可見鏞記酒家的不便宜。

但這樣的餐廳或者茶樓,將是未來幾年華人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完美之雙重臥底

雨水中看風雲

醫武賢婿

水門紳士

浪跡花都

我本瘋狂

凌天蘇清雅

小說免費閱讀

反派:開局系統給自己放個假

藍白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