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卿還成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章 當掛逼真正開掛之時,重燃2003,長卿還成都,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此時最懂這玩意兒的人了,沒有之一。

高純度多晶矽,甚至單晶矽,華國不是沒有。

相反,在林蘭英先生和無數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華國在1958年就成功生產出了單晶矽,而1962年華國第一根無位錯單晶矽便拉制成功,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靠前的水平了。

最初的津門半導體、峨眉半導體、洛陽中矽、華山半導體也就是靠著這個發展起來的,在上世紀60年代的華國,生產廠家數量最多的時候高達20多家。

但是,這是服務於軍工級產品的產線。

也因為種種原因,技術無法迭代,導致工藝始終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生產技術難度大、規模小、良品低、汙染大、耗能大……

簡單的一句話,就算面對幾十萬美刀的進口價格,都毫無成本優勢。

於是在進入改開之後,除了軍工體系外,國內矽廠有一個算一個,相繼停產和轉產。

到了世紀初,此項原材料,民用市場的國產率為0。

而卿雲前世那個在國際上大殺四方,直接把50萬美刀一噸的多晶矽幹到6萬華國幣的矽產業,又是什麼時候才興起的呢?

太陽能級的多晶矽,便是此刻開始興起,到2005年由施正榮、楊懷進等人給引爆,而電子工業級多晶矽,則要等到2010年之後,國內才因為技術突破才實現量產,2015年才實現規格達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從太陽能級到電子級,中間相隔了十二年。

為什麼?

三個原因。

第一,太陽能級,太賺錢。

太陽能級和電子工業級,表面區別只在於純度,可由於製備路線實現上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

於是對裝置的要求,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但真正的原因並不在於工藝,而在於市場。

97年起,阿美莉卡的太陽能屋頂計劃點燃了世界的光伏市場,這個市場又因為環保等理念的提倡,成指數級的持續增長,產品嚴重的供不應求。

生產簡單的太陽能級多晶矽已經能夠賺得盆滿缽滿,沒有政策導向的情況下,民營資本自然缺乏向電子工業級轉變的動力。

第二,太陽能級,太簡單。

單晶矽的拉制,對技術人員的要求不低,甚至可以說非常高。

而國內的人才儲備……在改開後那波關停潮裡,可以說是流失殆盡。

市場上當時根本就沒多少專業人才。

當初在峨眉半導體、洛陽中矽、華山半導體這種停產轉產後保留下來的老三廠裡,工作僅一年的普通操作工到了之江一帶的太陽能級多晶矽廠裡,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技術總監,而稍微有過幾年經驗的技術員,那更是各家老闆所依仗的大寶貝。

人才的技術高壁壘使得其培養是無法拔苗助長的,這就導致單晶矽在當時就不是市場玩家能玩得起的。

更何況,單晶矽其工藝非常複雜,生長過程中的速度和維度必須穩定,因此單晶爐要有精密、穩定的上、下部分執行、轉控制系統及溫度自動調節系統……

其裝置、能耗、人工、原料、輔料……加起來和只做到太陽能級多晶矽為止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存在,這就導致了單晶矽在本世紀前十年的華國,壓根兒就沒人願意去做。

單晶矽既然沒人願意去做,那作為它的前置產品電子級多晶矽,自然也就沒人做了。

而雪上加霜的是,當年施正榮在光伏上的暴富神話,給整個產業甚至整個華國的工業升級都帶來了難以想象的激勵,但也阻礙了電子級多晶矽的發展。

以前的工業製造都是人工流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未來的希望系統

悲催的小土豆

重生末世,開局覺醒榮耀鎧甲

金魚可樂

落地成盒之考公上岸版

石居

離婚後,霍總他悔不當初

歡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