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節,養性,溫昶,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教了這麼多年書,耐心是最多的。
今日祁白嚴主要是蒐集詩家的族譜,原本是詩家明陪著講解的,但詩雪瑩坐在旁邊,總能講些詩家明都不知道的事,後來便由詩雪瑩講了。
詩雪瑩講起這些東西,侃侃而談,高興又自信。
這個季節正是農家收穫的時候,忙得很。祁白嚴聽了一陣子詩雪瑩的講解,覺得沒什麼問題,便對詩家明道:“地裡該是很忙,這裡有詩小姐就可以。”
詩家明洗了一盆李子放邊上,拿上鐮刀,戴上草帽,下地去了。
祁白嚴寫一個名字,詩雪瑩就講一個人,講了大概一個小時,祁白嚴停筆道:“先休息一會兒。”詩雪瑩倒了水,咕嚕咕嚕喝了大半杯。
詩雪瑩雖然沒讀大學,但看的書卻不少,又因為喜歡本民族的一切文化,瞭解甚多,所以在村子裡常常被人問許多問題。她被人問慣了,遇著一個不愛問的祁白嚴,相處總有些不著力。比如,他既不問她去哪兒知道這麼多關於族譜的事情,也不問她瞭解這麼多做什麼。她以前也接觸過一些學者,總愛在她說一些族源、民俗的時候告訴她有些地方是錯誤的,是後人謬傳的,常常會爭論,氣氛激烈得很。
那才是詩雪瑩印象中的調研,而不是像祁白嚴,什麼也不問,只管寫。
詩雪瑩期間故意在某個人身上安了一個假行為,是不屬於他們這裡的某個民俗,祁白嚴一聲不吭寫上了,卻在這個地方打了一個記號。
詩雪瑩看他這樣做,故意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是說不正確嗎?”
“沒有不正確的民俗行為。”祁白嚴道,“只是潘主任給的相關資料上沒有這個,這個要再注意。”
“潘主任說沒有,你為什麼不說我是錯的?”
“民俗行為的整合隨時間的流逝,會削減,會新增,只要合乎發展,就是此民族的一部分。這個是不是新增的,還要看很多東西,現在並不能確定是不是。”
詩雪瑩默了半晌,說:“如果最後調查下來,發現這個不是呢?”
祁白嚴看了她一眼,“口授本就帶有主觀性,出錯常有。”
詩雪瑩便不再說話。
此刻休息,詩雪瑩問道:“您怎麼看我們這個地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