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三章 朱棣的陰謀,大明國士,子率以正,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交給戶部執行,當時陳堪還以為是朱棣要在朝堂上掀起新一輪的清洗。
但等了許久之後,朝堂上也沒什麼動靜,陳堪也就不再關注這件事情,只當是朱棣意識到了內庫握在皇家手裡的危害。
但現在,陳堪終於明白了。
朱棣那根本就不是良心發現,而是在暗戳戳的捅刀子,只是這把刀子沒有捅到朝堂之上,而是捅到了佛道兩宗的心窩子上。
如果陳堪沒有猜錯的話,早在兩年前,朱棣就已經停止了對這些宮觀與寺廟的資金支援。
而這些寺廟宮觀還能堅持到半年前才停止從侯府購買水泥,完全是因為這一年半他們用的是自己的錢。
而現在,他們自己的錢估摸著也見底了。
這是一個陰謀,一個巨大的陰謀,朱棣真正的目標不是要尊佛或者尊道,而是看上了佛門與道門隱匿的人口和土地。
早在元朝至正年間,佛門與道門手中便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與人口。
許多百姓為了避禍避稅,不得已將手中的土地獻給佛門或者道門,他們則是主動成為了佛門或則道門的俗家弟子,替宗教種地以求溫飽,更有甚者乾脆直接遁入空門。
其中最有名的人,便是太祖爺朱元璋了。
但這些土地與人口,是不在朝廷的田土冊印之上的。
到了洪武年間,由於太祖爺曾經在皇覺寺出家為僧的原因,佛門更是大昌。
整個大明的佛門敗類都趁著這個機會瘋狂斂財,田土,金銀,人口,他們全都來者不拒,更是趁著大明的寶鈔濫發貶值期間,大放印子錢。
許多人還不上寺廟的高利貸,只能委身為奴或以田土抵債。
道門的情況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道門畢竟是本土教派,許多事情上做得要含蓄得多。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了建文年間,才慢慢的有所好轉。
因為建文年間寶鈔已經淪為了廢紙,寶鈔的信用徹底在百姓之中破產,百姓們迴歸了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
既然是以物易物,直接跳過貨幣這種東西,寺廟和道門便也沒了從中取利的機會。
但到了建文年間,佛門和道門已經撈得盆滿缽滿,隱匿於佛門和道門旗下的田產和人口更是不計其數。
那些田土和人口,已經足以讓他們奢侈的過活幾輩子,所以他們才逐漸放慢了撈錢的速度。
想明白這些之後,陳堪只覺得通體冰涼。
張三丰那句話,現在回想起來,與其說是告誡,倒不如說是警告。
朱棣大張旗鼓的大修宮觀與寺廟,給天下人造成了他非常崇敬佛道的錯覺。
然後又在關鍵時候撤掉對佛道兩門的資金,給他們來了個釜底抽薪。
這些宮觀與寺廟,朝廷不建了,那道門和佛門要不要接著建?
如果建,佛道兩門不事生產,這麼大的爛攤子,去哪裡搞錢來收拾?
如果不建,天下人都看著呢,你建到一半不建了,在民間的威望定然要跌倒冰點。
所以佛道兩門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建。
但建著建著問題就來了。
錢不夠了,怎麼辦?
不事生產,那就只能賣地,賣人口了。
全天下能吃得下這麼多地這麼多人口的買家,唯有朝廷,唯有朱棣。
所以朱棣便能以極低的價格,從佛道兩門手上買回這些田土與人口。
但兩們又豈能甘心維持他們奢侈生活的土地與人口,就這麼到了朝廷的手裡?
所以找麻煩鬧事是肯定的。
讓陳堪絕望的是,他們不敢去找朱棣的麻煩,於是選擇了他這個軟柿子來捏。
第一個找上他的是張三丰,張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