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義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章 洋浦軍校(二),組團穿越復興中華,聶義峰,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下來,我們重點講一下輕步兵的作戰方式。當然,我們沒有必要照搬歷史上的方式,因為我們是穿越眾下到班,士兵們使用活門步槍的同時,可以得到自動步槍和機槍甚至狙擊榴的支援,但大家還是要了解歷史上的這些事情。”
“19世紀的輕步兵和此前大家十五天集訓學習的地球最強輕步兵的許多戰術原則,有神奇的共通之處。瞭解了兩個時代間的不同和前後聯絡,有利於我們更靈活的進行指揮,選擇最有利於我們的戰術。”
“兵種意義上的輕步兵,於18世紀中期最先誕生於奧地利軍隊,隨後在歐洲七年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中大放異彩,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果!但當時的軍事理論偏保守,再加上技術裝備效能的限制,各國普遍認為輕步兵缺乏戰鬥力,就連奧地利也認為輕步兵應該逐漸訓練為線列步兵。”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輕步兵的散開隊形導致衝擊力不夠,缺少對強大防守力量的攻擊力,缺乏應對騎兵的能力。但是他們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們可以持續對敵人展開火力襲擾,甚至完全憑藉火力就打垮一支敵軍!”
“在輕步兵的作用上,最早有清醒認識的是蘇沃洛夫元帥,這也符合他自由射擊的觀點。在戰爭中,蘇帥會集中精銳射手,讓他們脫離佇列,自由選擇目標發起攻擊,這是早期輕步兵的重要嘗試。”
“到了拿破崙時期,法軍是輕步兵戰術的集大成者,我們就以法軍為例簡要介紹輕步兵的主要作戰任務。”
“輕步兵有四大任務:遊擊、狙擊、掩護和複雜地形作戰。遊擊,這是刻在我們dNA裡的東西,大家回去複習毛主席的‘十六字方針’。狙擊,是指輕步兵脫離線列步兵後,優先狙殺敵軍的軍官、將領、技術兵種等重要目標,從而干擾、壓制敵軍。1809年卡卡維羅斯戰役,法國騎兵名將沙巴奈將軍就命隕在英軍第95輕步兵團的槍下,射殺距離是300碼,也就是274米。”
很多人大吃一驚:“臥槽?!這麼遠?!”
此前訓練中,教導隊射擊考核不過才100米而已,再遠就得依靠瞄準鏡。畢竟到了200米外,準星比人影都大!張桃芳這種800米機瞄的神仙,全軍不就出了這麼一個?
吳桅接著講:“掩護,即以散兵線、散兵群的方式前出,對敵軍展開火力打擊,掩護己方主力進入戰場展開隊形。普法戰爭中,德軍即使用這樣的戰術多次輕而易舉地突破法軍防禦。革命戰爭時期,這樣的戰術也被我軍反覆應用,比如井岡山時期龍源口大捷,紅28團即以小股散兵群對敵實施輪番衝擊,掩護主力部隊衝破山口。”
“複雜地形作戰,是指在山地、叢林、建築群等地形複雜的環境中作戰。1807年的弗裡德蘭戰役,法軍拉納元帥把他的主力拉開了巨大的散兵線,依託村莊和森林對俄軍進行遲滯。從而為法軍主力趕到,殲滅本尼格森主力創造了條件!”
“實際上,輕步兵雖然不要求所有人整齊劃一的裝填、射擊,但對人員的戰鬥意志,特別是組織性和紀律性有極高的要求!大家可以把線列步兵理解成國民黨軍,龐大、遲緩、喜歡堂堂之陣。而輕步兵就是我軍,靈巧、機動、具有極高的戰鬥慾望。這就要求教導團在未來的訓練中,要有意識地選拔訓練積極、爭強好勝的戰士,作為各個戰鬥班的核心。”
學員們又是一通筆記,實際上教導隊裡已經這麼做了,不然為什麼副班長一律不由老兵擔任?
吳桅展示了一張示意圖,是法軍散兵線與解放軍三三制的對比:“接下來,我們講輕步兵的隊形。”
“大家可能想不到,我們津津樂道的‘一點兩面三三制’,其實在19世紀的歐洲戰場就已經有了雛形!我軍三人一組、三組一班、三班一排、三排一連。作戰時,互相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