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義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河仙(三),組團穿越復興中華,聶義峰,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離開楊彥迪的督船,王辛豈打算到河仙城“掃街”,看看市面。不過河仙這地方,打眼一瞧就大概有了數,攏共也沒幾家商鋪。

眼下正值旱季,不少地面已經龜裂,這是小冰河期在作祟。

這場橫跨整個明清,直接幹廢了明王朝的自然災害,正是在明末清初達到了第一個峰值。在北方強大冷氣團的壓迫下,整個熱帶季風氣候區都愈加極端地呈現“雨熱同期”——旱季旱死,雨季澇死。

鍾博世發愁:“想在河仙當種植園主,也不是那麼容易喲!誰認識懂農田水利的?回去了要好好請教一下!”

塔里爾聳聳肩:“不認識,回頭再打聽吧。”

倒鬥團一邊走一邊討論,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城外。

在一塊乾燥的高地上,莫氏族眾正在搭建棲身的窩棚。從現在開始,他們大概還有三個月的時間建設家園,然後就將迎來熱帶季風區恐怖的雨季。

只是他們的窩棚、身上的衣服、周圍的環境……可能“髒亂差”都是誇讚。

“到了雨季,怕是要瘧疾橫行!”湯航十分同情這些莫氏族人,“他們完全不懂怎麼防瘧,要不要教他們‘滅源滅蚊防瘧法’?”

滅源滅蚊防瘧法,是中國50-70年代經過長期大規模實踐,總結出的一種既科學又土的防瘧辦法。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春秋燻藥殺蟲、夏季除草填水、冬季衛生大掃除等組合拳,破壞蚊子的生存和繁殖環境、減少蚊子數量,從而切斷瘧疾的傳播途徑。再搭配藥物治療,實現“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當年在大規模群眾運動的加持下,滅源滅蚊防瘧法成功將中國瘧疾的發病率猛砍70%,可謂功勳卓著!

不過到了21世紀,人們大概一輩子都見不到瘧疾的時候,竟然有磚家把這份人民的智慧說成是自己的“科研成果”,真是臉都不要了。

“當然要教!”王辛豈隨口一說,突然覺得哪裡不對,“靠!我們到底是來掙錢的,還是來為人民服務的?”

“為什麼要做選擇題?必然是都要呀,這倆又不矛盾。”鍾博世拿王辛豈舉的例子一語雙關,“你不給客戶洗車,人家憑什麼聽老兔子講產品?”

“我……竟無法反駁。”王辛豈做佩服狀。

湯航大步走上去,看到幾個人似乎是頭目,亮嗓子喊:“都停下手裡的活,聽我說!”

誰搭理他。

羅靖濤嫌棄地把他推到一邊:“他們系廣東人,不繫山東人,聽不明你噶‘煲冬瓜’啦!”

果然,老兔子三言兩語,就把人召集起來。

莫仕貞知道倒鬥團是莫玖和楊彥迪的朋友,因此十分客氣:“老爺,請吩咐。”

“即刻揀五十個人,跟我去除草!”

羅靖濤帶著五十多個莫氏族眾,分散在營地周圍除草。塔里爾和鍾博世打小生活在農村,一看見有活,擼起袖子樂呵呵地也上了。老闆下場幹活,黃威自然也跟著去。邢茂峰和秦帷這倆當兵的,“為人民服務”深入骨髓,也跟著下場。

湯航左右看看,沒他什麼事,就跑去聽王辛豈和莫仕貞聊天。

這位掌櫃僑居於此十餘年。商人都是逐利的,河仙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看上去沒多少“利”,那是什麼吸引他留在這裡呢?

所以這裡一定有自己的生存邏輯!

莫仕貞對王辛豈的奇怪口音不甚適應,不過大概意思還是聽得明白:“諸位掌櫃既是為販海而來,莫某不才,願意效勞。”

王辛豈拉過湯航耳語幾句。湯航打了個oK的手勢,一溜煙跑回船上。

“我等初來乍到,不明規矩。莫大哥久居江湖,還望多多指點老弟……”王辛豈一通馬屁亂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回到漢末篡江山

醉酒枕紅顏

北地為王

喜歡玫瑰樹的西紅柿

小商河

老酒裡的熊

武鍛大明

酸湯折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