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7章 趕赴洪澤湖,奮鬥在新明朝,隨輕風去,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咫尺的洪澤湖北端。洪澤湖南端和前面那幾處比起來算是相對不緊要了。
李大人和親兵出了繁華安逸的揚州城,沿運河北上,過了高郵州,進入寶應地界,隨即沿岔河折向西,最終進入洪澤湖水域。
由於是晝夜兼程,僅僅五天後李佑便立在了洪澤湖東部大堤高家堰上。
這裡要解釋一下淮河、黃河、洪澤湖的關係。自從黃河奪淮入海後,原來的淮河下游就變成了黃河最下游。
由於黃強淮弱,為避免失去下洩通道的淮河在江北為患殃及運河,並引導淮河水注入黃河,嘉靖萬曆年間的治水名臣潘季馴經過兩次施工,在淮安府西南建起了南北長達百里的大堤高家堰以阻攔淮河水。
淮河水積蓄在高家堰之下,形成了洪澤湖,所以說洪澤湖是國朝大湖中唯一的人工湖,而高家堰就成了洪澤湖的東大堤。隨著淮河水不斷積蓄,洪澤湖的面積也就不斷的擴張,可以說,當今淮河的下游就是洪澤湖。
淮河水的東進道路被高家堰阻擋形成洪澤湖後,水情自然就順勢向南北蔓延,其中洪澤湖南端擴充套件到了鳳陽府的泗州地界,北端與黃河相接並流入黃河,實現了“引淮刷黃保運河”的治水策略。當然在黃河爆發汛情時,常常會倒灌洪澤湖。
說了這許多,可以看出在洪澤湖防汛最重要任務只有一點,為了保住朝廷的生命線運河不受洪水侵擾,務必要守住洪澤湖東大堤高家堰,也就是現在李大人所站的位置。
還好,洪澤湖是從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在江北大地上,北端幾乎要與運河交會,而李佑所負責的洪澤湖南端距離運河較遠,中間緩衝湖泊也多,所以相對不那麼要害。
(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