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4章 辯經,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星火都截然不同,但表面上看起來還是有點類似的,都是為了所謂的“大治之世”,只不過黃信的“大治之世”是士紳們治理百姓安居樂業罷了。

黃信等建文帝的支持者,之所以要這麼做,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以武力篡位謀逆的永樂帝,會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賢君”,不可能任由他們擺佈,來實現士紳的治國理想。

所以他們理想,註定會與現實衝突。

黃信繼續感慨:“她們原本應該在爹孃的保護下活得幸福快樂,卻被白蓮教所控制,承擔起被人肆意虐待的痛苦與恐懼,這是多麼悲涼的事情啊.”

孔希路冷哼了一聲,沉默片刻才緩緩說道:“那也是她們自找的,人固有一死,守節而死未嘗不可!”

“是嗎?”

黃信搖了搖頭,平和道:“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

理念不同,孔希路本欲駁斥,但此時傳來了銅鑼聲。

“事已至此,爭吵無益,先吃飯吧。”

跟其他人不同的是,牢頭老王並沒有給孔希路打飯,而是帶獄卒提著桶略過了他,隨後徑自離去。

不久後,孔希路的牢門被推開了,兩名獄卒端著餐盤魚貫而入,把菜餚和米飯放在桌上,轉身離去。

看著這一幕,李至剛悄悄地別過了頭去。

孔希路將一盤菜遞到欄杆邊上,對黃信說道:“孔子窮乎陳、蔡之間,梨羹不斟,七日不嘗粒,如此不問食由,只為維繫,黃副憲,且吃點吧。”

黃信搖了搖頭,並沒有說拒絕的理由,孔希路也不強求,放回了桌子上。

“朱子注《論語》雲:牛羊與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食精則能養人,膾麤則能害人。不厭,言以是為善,非謂必欲如是也依我看來,天理、人慾莫過如此。”

孔希路笑著說道,拿起快子,慢條斯理夾起一塊魚肉。

他是一個極其講究的人,吃飯的儀態非常講究,正如他的祖先孔子“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般。

孔希路用快子挑起魚刺將其擺放整齊,又仔細把上面殘留的魚皮和令人不適的油脂剔除乾淨以後,才將魚肉放進口中,品嚐。

這種吃法,是他自己發明的,他覺得既優雅,又符合禮數,簡直妙不可言。

就在這時,在官復原職的紀綱的擁簇下,姜星火來到了熟悉的詔獄。

“好吃嗎?”紀綱問道。

孔希路沒說話,食不語。

姜星火也沒催促,就這麼站著等對方吃完飯。

孔希路慢條斯理地用手帕擦了擦嘴巴,他倒是沒有狂到對姜星火等人視而不見,而是放下手帕,平靜地說道:“聖人日命雲者,為中人而設也。上智之士,惟義之安,雖日求而得之,然安於義而無求,此樂天者之事也。至於聞有命而不能安之,則每下矣。不知道國師是上人,還是中人,亦或是下人?”

這是孔子關於“知命”的教誨。

孔子這個說法主要是針對一般人,也就是所謂的“中人”而發的,因為,一般人在得喪之際,難免有所困惑,這時就需要命的理論來解釋才能使自己心安,而上智之人做事一切從義出發,對於得喪無所動心,無人而不自得;而中人以下則是即使告訴他命的道理,他也不能做到釋然。

孔希路這種辯經最強王者級別的大儒,上來就語帶機鋒,一語雙關。

所謂“知命”,既是變法的命運,也是姜星火的命運,唯獨不是他的顯然對於自己的人身安全自信極了,絲毫不怕錦衣衛一刀把他給做了。

面對孔希路的試探,姜星火只是澹澹地說道。

“求之有命,得之有道。”

同樣是雙關語,既是孟子“求之有道,得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梟明

紙花船

三國:我要一步一步,成為最高

耐堅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