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3章 空戰,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夠長久地、如同不息川流一般調理百姓的怨憤,這才是更加長久的統治方式。

曹端以此為出發點,先解釋了王道不在治理國家範圍的大小,從根本上否定了張宇初的設問陷阱的前提,隨後指出了“義之所在,王之所在”,避開了關於永樂帝相關問題的直接回答。

至於永樂帝到底有沒有“義”,你自己判斷,你不是最擅長“俺尋思”嗎?反正我是不會正面回答的。

回合主動權現在來到了曹端的手裡,曹端當然知道要避開關於任何可能涉及到心性的雷區,新的心學到底如何破解,他一時半會也沒想明白,既然想不明白,那就乾脆不碰。

那麼,不從帝王私心之類的地方著手,又該怎麼進攻呢?

曹端思忖片刻,緩緩說道:“王道者,求仁矣,仁之所在,在德不在力。”

這句話乍聽很普通,但仔細咀嚼卻別有深意,之前說過,孟子和荀子都認為王霸道的終點都是“仁”,但曹端給出的命題是,王霸道的實行方式是不一樣的。

曹端的解題思路就相當於:

王道→仁→德

霸道→仁→力

由此,將王霸之辯,透過“仁”這個中介,轉變為了“德力之辯”。

德行和武力,就完全不涉及到心性了,因為這兩者,都是被施加者對施加者的主觀評價,而非施加者的內心行為。

張宇初眉毛輕輕挑了一下,臉色沉靜下來,道:“敢問‘德’指的是什麼,‘力’又該指什麼呢?”

沒有到張宇初的主動回合,但張宇初這麼問了,不管是存了示弱惑敵意思,還是委實不知道,其實都落入了下風,因為這種反問一旦沒有察覺到對方的差錯,是極其容易將主動權拱手送人的,很容易造成一步錯步步錯,最終無可挽回的下場。

曹端朗聲道:“治國之道,所養有二,一曰養德,二曰養力。”

“事或可以德懷,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徐偃王修行仁義,陸地朝者三十二國,強楚聞之,舉兵而滅之。此有德守,無力備者也。夫德不可獨任以治國,力不可直任以禦敵也。韓子之術不養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駁,各有不足。偃王有無力之禍,知韓子必有無德之患。”

他字字句句,鏗鏘有力,每一個字彷彿都有千斤重。

不愧是未來的“明初理學之冠”,名副其實。

而且在曹端的解釋中,雖然他的觀點是“仁之所在,在德不在力”,但卻並沒有完全否認武力的作用,相當於自己把張宇初可能反駁的漏洞給補上了,這從他舉的例子可以看出來。

曹端舉出的例子是徐偃王,這是西周周穆王時,小國家徐國君王,據說,徐偃王注重修行仁義,在養德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以至於獲得了三十二個國家的衷心擁戴,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楚國看不過去了,舉兵伐滅了徐國,而修行仁義德行的徐偃王並無絲毫還手之力。

當然了,後半段還有一個隱藏的反擊之處,那便是以武力行霸道的楚國,最後被武力更強,在霸道上走的更極端的秦國所滅亡,行韓非之術的秦國以霸道統一天下,二世分崩離析,這也變相證明了,單走霸道,是行不通的。

由於曹端在不屬於自己被動回答的回合,給張宇初回答了問題,所以這下輪不到張宇初再提問了,曹端徑直髮起了自己的攻勢。

而且是甫一開口,就技驚四座。

“天道無為,聽恣其性,故放魚於川,縱獸于山,從其性命之慾也。不驅魚令上陵,不逐獸令入淵者,何哉?拂詭其性,失其所宜也。

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太監:我在皇宮如魚得水!

孤寂星河

大乾人皇

筆耕不輟小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