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七章 心性,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進道:“那國師不妨講講,若是不認同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又該如何解釋人性。”

“人乃是物質所構成,在物質之上並非有個實體的理或天理,性也非實體的天理或理所賦予,虛體的天理、規律倒是存在。”

姜星火回答的乾脆:“世間萬物,有物質則有性,有性則有德,草木鳥獸非無性無德,而是物質與人殊異,因此性亦殊異,德亦殊異.越是靠近人的物質性的生命,性與德便愈發接近人,便是這個道理。”

換言之,跟程朱理學“性二元論”裡純善的天地之性相比,姜星火併不強調人與物的共同善性,而是強調人與物有著共同的物質基礎,都來源於物質性,而不同事物或生命的物質性不同,就導致了在性和德上面的區別。

在理學思想裡,程朱理學所謂的氣質之性是和天地之性相對的,以此來說明人的來源,進而為人性中惡的成分找到宇宙論的根源,但姜星火的理論,就直接將天地之性的存在給否定了,認為物質是宇宙萬物的終極來源,天地之間,人形內外,無非都是物質。

“物質決定了生命現象的不同,一人有一人的生命特徵,所以一人有一人的個性,而人性是在日復一日的培養中逐漸形成的,人性就和所有細胞的生命現象一樣,是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這變化的根源就在於物質的運動與變化,在生命結束之前,每天都在變化,所以人性每天都在發展。”

“至於人性善惡,既有先天遺傳等因素,也有後天培養,後天培養的因素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都更加重要,同時,人有自覺選擇善惡的道德意識。”

“理欲之辯又當何解?”

胡儼越聽心越沉,姜星火顯然是有備而來,準備了一整套成系統的邏輯來應對。

眼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先讓姜星火出牌,再尋機反制。

“性者,人與生俱有之理,未嘗或異,仁義理智之理,下愚所不能滅,而聲色臭味之慾,上智所不能廢,可謂之性也。”

也就是說,就人的慾望而言,人的耳目口鼻的自然慾望,對聲色臭味的需求是自然而然的,是人性中的本有之物,“高階”的仁義理智之理是性,“低階”的聲色臭味之慾同樣是性.姜星火的觀點顯然跟程朱理學是背道而馳的。

程朱理學認為仁義理智來源於人的天命之性,聲色臭味之慾則來源於氣質之性,欲盛則害理,與天命之性不相容,所以必須“存天理滅人慾”,發展到極端就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然而姜星火的話還沒完,基於物質一元論,他自然有相應的完整的配套理論,用來代替基於理氣二元論的天理人慾論。

“天以物質而生人,理寓於物質而成性。”

“聲色臭味保證人之成長,仁義理智以端正人之德性。”

“理以欲為體,如果沒有基本的生命現象,也就無所謂人性,更不用說理了,理以欲為存在的前提,沒有捨棄欲的人性,也就不能離欲而言理。”

“理和欲皆是物質的虛產物,並非實存在,理與欲共同保證了‘人之所以為人’,二者缺其一則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人,二者共存於人之中,互相依存。”

“換言之,理欲統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