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九章 盡心,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而在宋儒的話語體系中,有進一步的引申含義,朱熹在作《孟子集註》時對“良知”這個詞的“良”作注時,用的事“本然之善”這四個字解釋。

呃,倒也不必一看朱熹做的註釋,就覺得夾雜私貨了。

實際上,朱熹確實縫合了不少東西,也自己為了理論上的邏輯自洽而夾雜了私貨,但至少在“良知”這個詞上,朱熹所注與孟子的原意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良知”是一種先天的知覺,也就是孟子所謂不必思慮而能知覺的意思。

同樣,朱熹在註釋孔子那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時,寫的註釋是“生而知之者,氣質清明,義理昭著,不待學而知也”,這裡面對於“知”的語境,跟之前是完全一致的。

但跟先秦儒家零散地提到良知或知不同,朱熹把這個詞跟之前所重點說的“敬”“誠”之類的一起提高了重要程度。

在朱熹這裡,良知是人生來就從天那裡繼承的東西,是天賦,是天灌注到人心中的東西。

換句話說,還是“天理人慾論”的基本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因此,“良知”在朱熹這裡會高頻率地出現,而且往往跟他的心性論繫結在一起。

朱熹在《大學章句》裡寫了“人心之靈莫不有知”,在《大學或問》中寫“人莫不有知”,在《孟子集註盡心章句上》對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進行註釋“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如此種種,不勝列舉,都是良知的意思。

正因為這種廣泛使用,所以當姜星火提出“良知”的時候,根本就沒人反應過來有什麼問題。

姜星火看著高懸在天空中的太陽,額頭被陽光照射,已是沁出了幾滴汗珠。

――他有點煩了。

所以,姜星火決定早點結束這場太學之會,給予反方辯手們最後一擊。

“依我看來,經濟社會執行,不需要什麼仁義禮智信作為高高在上的約束,說到底,既然良知是與生俱來的,那就能使人知善知惡,能使人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判斷,所以不管是解決盡心還是方才提到的道德,只需要三個字就夠了,致良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諸天:我在萬界成為傳說

寸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