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九章 盡心,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工夫,復其本體。

正方辯手們,就強調先盡心工夫,工夫精熟,心體流行自然條理分明,此為性體或者說本體的根本,在這個邏輯框架下,本體不再是一先天本體,而是工夫所至,心的一種良好狀態或屬性。

“不然!”

楊士奇固執道:“人生時浩然之氣,被那氣質混濁頹塌之氣所遮掩,這浩然之氣,乃是工夫後養得。”

解縉笑道:“浩然之氣本非固有,如何養得?與那昏濁頹塌之氣不過是一氣罷了,工夫則點鐵成金,不是將好氣來,換卻此氣去也。”

楊士奇堅持道:“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鑑之空,如衡之平,以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體之本然。而喜怒憂懼,隨感而應,妍媸俯仰,因物賦形者,亦其用之所不能無者也。”

這裡就是分別從體、用兩個方面來論說人心,也是程朱理學對於人心的經典論斷。

從本體的一面來講,認為人心本體、本真的一面如明鑑一般純淨虛明,不染一物,又如衡器一般公平公正,不著私意;但在發用的一面,則認為人心不能不因“喜怒憂懼”、“妍媸俯仰”這些外在情緒表現出隨感而應、因物賦形的情感表達和價值判斷。

實際上,這也是程朱理學心性論與盡心論的根子了。

從理學對人心體用兩個方面的闡發不難看出,人心不僅是知覺的主體,且作為知覺主體的人心本身具有德性色彩和善惡判斷。朱熹所謂人心不僅能知覺,而且有善惡,也就是“心有善惡,性無不善”.由於朱熹的人心在發用一面既已體現為善惡兩方面的道德屬性,因此從盡心論的角度來看,人的認識就不是純粹的認知問題了,而是心性的道德修養問題。

胡儼亦是說道:“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知有不盡,故其心之所發,必不能純於義理,而無雜乎物慾之私,雖欲勉強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

這裡就是說,程朱理學認為人心即便透過“盡心”的工夫,也並不能窮極事物之理,究其根本就是人心被私慾遮蔽,而私慾對於“盡心”是有極大危害的,僅會影響和阻礙“盡心”的進一步推進,也會對修身養性帶來直接影響,而朱熹的觀點則是人心一旦被私慾所矇蔽,那麼就算想勉強“盡心”,也很難做到.換言之,“盡心”不是一個靠自身努力所能完全達成的認識過程,阻礙認識活動難以繼續推進的非是人自身之知識能力缺乏的問題,而是認識主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問題,也就是人慾的問題。….

實際上,雙方激烈爭論的觀點,始終都是基於不同本體論派生出的心性論。

而宋儒以朱熹為代表的盡心論,正是其分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反映,根本上是理氣二元在心性論上的反映。

正方既然主張物質一元論,那麼自然反對有所謂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別,認為浩然之氣與昏濁頹塌之氣總是一氣,養得好則昏濁頹塌之氣變而為浩然之氣,養不好則浩然之氣變而為昏濁頹塌之氣。

所以,根子上這些心性論派生的說法,還是本體論上的爭端。

只不過現在的問題在於,本體論可以用細胞學來實證,心性論卻不能,所以駁不倒反方。

姜星火靜靜地聽著他們的爭吵。

一場太學之會,眼見著就從上午,來到了中午。

明日高懸。

姜星火方才開口。

“所以,諸位都認為,盡心難以致良知?”

胡儼微微頷首應道:“然也,誠如伊川先生所言: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於天,不繫於人。”

反方辯手們,並沒有覺得胡儼的回答有什麼不妥。

“良知”是盡心論的一部分,屬於專有名詞。

該詞最早見於《孟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瞎眼嫡長孫,老朱寵我寵瘋了

河套大聖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