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4章 收取五十州,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錢不要命的人多了去了,只要有一個開頭的,知曉了那邊天地廣闊,不用再擠在家鄉的一畝三分地上,而是在那邊一個人能種三十畝地,自然有的是人願意去了。”

“什麼安土重遷。”朱高煦撇撇嘴,“說白了,不就是冒險的收益,沒達到能讓人豁出命去幹的地步嗎?”

姜星火一時語塞,李景隆也是有些尷尬,道理,好像確實是這麼個道理。

李景隆想了想,繼續深究道。

“大明到了未來一百年內的時間段,定然是國力雄厚、人口眾多,就算確實如高、高羽所說,想要移民海外的人趨之若鶩,可是新的陸地,別無它物。”

李景隆發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這樣一來,一開始的小規模移民恐怕很難積攢出足夠的資源供後續人使用,大規模移民過去之後,一開始的數年肯定不能依靠耕種自給自足的,如此多的人,如何獲取足夠糧食、衣物等基礎物資呢?總不能讓他們餓死吧。另外,如果真的後續大量移民過去後,大明本土的耕地怎麼辦?還得安排人手維持耕種吧。若移民的都是無地的人口還好,可若是真有利益,就註定會有很多有地之人也會賣地而去,到時候大明本土的糧食反而不夠吃了怎麼辦?這些工作可是浩大的工程!”

朱高煦聽完,亦是連連點頭,頗為讚許地瞥向李景隆。

這位仁兄不愧是紙上兵聖,實踐能力怎麼樣不說,起碼紙上談兵的時候,講的還是頭頭是道的,朱高煦覺得自己就沒有這個水平。

面對李景隆的質疑。

姜星火則微笑著說道:“這些問題,當然也有考慮過。先說後一點吧,其實大明本土的耕地這件事,根本就不用擔心,因為你可以試想,首先,人地矛盾是始終存在的問題,難道大明百姓生娃的速度你也擔心嗎?只要有地種,多少人都能放開了生出來。”

“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必然會有更加高效的、用於農業種植生產的器物出現縱觀歷史,這是必然發生的現象,而我相信,若是大明真走上了海外擴張這條道路,那麼世界殖民和海外貿易這兩件事幾乎是必然而然地同時發生的,反過來,為了追逐利潤,不管是手工業還是農業,都會有更多提高生產能力的發明創造產生出來。”

李景隆略微思忖後同意了姜星火的說法。

李景隆認為,如果不糾結以當下的大明來猜度未來的大明,那麼姜星火所說的這些東西,確實極有可能實現。

畢竟,人生實在是太短了,一個人所能獲取的人生經驗、閱歷,也是基於當下的時代。

以至於人們經常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難以去放眼未來,設想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麼。

事實上,這無關乎智力,而是真真切切的時代侷限性。

站在社會金字塔最頂端的那一撥古人,當然並不比現代人傻,只是有些事情他難以理解、從未見識,就彷彿有一層濃重無法看透的烏雲一般擋住了真相,所以才覺得不可能。

若是撥雲見日,給他有理有據地描繪出來,很多道理其實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也就是後天教育的意義所在。

你把一個現代的嬰兒放回古代,他會被培養成古代人。

反之亦然,如果一個出生在古代的嬰兒穿越到了現代被人收養,接受正常的義務教育,那他如果不考慮身體基因、抗體方面的迭代差距,智力和認知力,有極大可能跟同齡的現代孩子並沒有太大差距。

而姜星火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教育者的角色。

教育的,還是古代大明受教育水平良好(雖然有人不願意學)、走南闖北生活經驗豐富(從北砍\/逃到南)、參加過實際工作(砍人與指揮砍人)的兩個學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