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1章 王毛仲讒言惑主,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少忠心,但他壓著不表態,繼續加封其為順國公,保留左羽林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的封號。
同月,契丹大酋李失活身卒。
訊息傳到大唐,李隆基在紫微城文成門為之舉哀,贈特進,遣使吊祠,以其堂弟中郎將李娑固襲承兄長的官爵。
永樂公主也轉嫁給了李娑固。
十月,吐蕃也奉表請和。
他們自恃兵強,每次上達奏書,都要求大唐王朝致以敵國之禮,言詞十分悖慢。
多次努力下,吐蕃得不到敵國之禮的待遇,又不想執行藩臣之禮。
這回奉表請和,換了一個花樣,要求大唐朝廷以舅甥之禮對待吐蕃。
他們拿出當初和中宗皇帝簽署的《舅甥親署誓文》,要求彼此宰相都署名其上,並提出,大唐王朝來敕不能稱他們的禮物為“貢物”,給吐蕃的禮物也不能稱為“賜”,要改成“進物”和“寄”。
這是逼迫李隆基承認,吐蕃和大唐只是甥舅關係,而不是君臣關係。
他龍顏大怒,駁回了他們的請求。
大唐王朝是天子,是四夷諸國的宗主國,諸國對大唐王朝應當以臣事君。而大唐君臨天下,也有責任對四夷予以保護和教化。
雙方不歡而散。
之後,吐蕃又多次遣使請署誓文,李隆基堅決不予理睬。
十月底的某天,澄懷正在乾元殿中校對書目,忽見高力士帶著一從內侍,走進修書院中。
他迎上前去,施了個叉手禮,道:“高公公,今日來乾元殿,是有敕旨要擬寫嗎?”
乾元修書院除了修書,還肩負著制詔書敕的職責。
高力士道:“陛下決定,十一月初要啟程返回西京長安,臨走前,有一要事交代於你!”
“你們走得如此倉促!”澄懷略頓了一下,叉手道,“請高公公宣佈聖諭!”
“陛下思來想去,覺得乾元修書院藏書連山排海,實在太多,特命老奴來通知你們,將乾元修書院遷到東宮麗正殿,改名為麗正修書院,修書官為麗正殿直學士。”
“是!澄懷和褚常侍立刻著手,準備搬家!”
“陛下還決定,在長安大明宮光順門外設麗正修書院。兩處修書院置知院事一人,副知院事一人,判院事一人,押院中使一人,待講學士、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孔目官各一人,專知御書典四人,知書官八人,寫御書一百人,拓書六人,書直八人,裝書直十四人,造筆直四人。”
澄懷沉吟了一下,道:“通常,修書院以當朝宰相為學士知院,常侍為副知院事,掌管書院的刊緝校理。陛下想讓誰來任學士知院呢?”
高力士意味深長地斜睨著他。“你希望哪位宰相來任學士知院呢?”
“那當然是燕許大手筆之一的張說了!”澄懷脫口而出。
“為何非他不可?”
“他的文章形式嚴整,典雅大氣,開啟由駢趨散、清拔宏麗的大唐新風,顯示了氣勢恢弘的盛世氣象。除了他,還有誰能勝任呢?”
高力士搖了搖頭,轉身就走。“張說現在只是一個小小的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他能勝任學士知院嗎?”
張說與故去的宰相蘇瑰是舊日好友。
開元四年,張說在嶽州任上,撰寫了一篇《五君詠》,在蘇瑰忌日那天寄給蘇瑰之子蘇頲,表達了自己對蘇父的懷念。
蘇父逝世六年,仍有好友傾心惦記著。
蘇頲感到非常感動,便向李隆基進言,改任張說為荊州長史,不久,又改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澄懷見高力士走了,急忙追了出去。
揚手喊道:“高公公!別忘了幫我請命太府,每月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