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6章 龍門山引褘招魂,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而去,九泉之下,再伺候他吧!”
在眾人睽睽注視下,姜景行舉止安詳地走到彌勒菩薩坐像前,撣了撣身上的塵土,躬身拜了三拜,跏趺端坐在蒲團上,雙手合十,闔目入定。
石清走到近前一看,姜景行已經沒了氣息。
“師父,姜公公涅盤了!”
“佛修來世,因寂滅而涅盤;道修今生,因昇華而羽化。姜公公福德圓滿,已經達到了安樂無缺,寂滅無塵的境界!”
眾人默哀了許久,等到天亮,才讓金吾衛禁軍把姜公公的遺體拉走,好生安葬了。
葉法善天師上奏李隆基,將這幾天發生的事情悉數彙報於他。
既然昔人化塵化土、化雲化煙,人間無處可覓蹤跡,只有學會釋然、學會放下。
悲痛之餘,李隆基下了一道敕旨,命葉法善師徒趕赴洛陽城南的惠陵和靖陵,為兩位皇太后招魂。
六月末的伊川大地,暑熱正盛。
葉法善師徒一人一馬,賓士在伊闕古道上。
澄懷一提韁繩,馬兒放慢了腳步。
他手指前方,道:“師父,前面不遠處,龍門山東麓那處山窠間,就是惠陵和靖陵的所在地。”
葉法善天師籲停了馬。
從洛陽跑馬到這裡,大約三十里左右,走了一個多時辰,竟然感到有些疲憊不堪。
石清將他扶下馬,說道:“師父,天氣太熱了,您下馬歇息一下,吃一口水。”
葉法善天師抹去額頭的汗水,接過皮囊,吃了幾口水。
極目望去,龍門山山勢平緩,花木蔥蘢。
一條伊河將龍門山一分為二,形成兩山夾一水的河谷地貌,世人稱之為伊闕。
東山前是一望無垠的金色麥田,千千萬萬株麥穗,向著同一個方向,一浪接著一浪,在田野間奔湧、翻滾,好像誰把川流不息的黃河引到了這裡。
田客們揮汗如雨,正在麥田裡收割麥子。今年春季寒冷,麥子的收割時間明顯比往年推遲了很多。
師徒三人在阡陌間緩步前行,進入峽谷之後,便可看見山窠裡的惠陵和靖陵。
兩陵比鄰而立,好像一對姐妹相依相偎在一起。
因為是兩座衣冠冢,陵墓規模不大。
三出門闕內,建了一座陵署、獻殿,神道左右擺了十幾尊石翁仲、石馬、石羊、石獅、石獨角獸等石刻,也有牽馬的石人,毛髮、衣著、扣帶纖毫畢現。
太常寺派來的陵署官早已等候在龍門東山山麓。
一名身著緋色官服的官員迎了上來,低頭施了一個叉手禮。
“越國公,下官是負責守護惠陵和靖陵的陵令裴曾。此次兩陵遷主,開元神武皇帝十分重視,特命我們陵署中,丞一人、錄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主衣四人、主輦四人、主藥四人、典事三人、掌固二人,祭司數十人,包括在下,全部在此,聽候您的差遣!”
葉法善天師道:“皇太后褘衣、魂輿、三牲太牢、紙錢、三清鈴、鎮壇木、手磬、天蓬尺、五色令旗等物品,可曾準備妥當?”
裴曾道:“萬事俱備,只等越國公來。”
眾人一同前行,登上神道。
陵署前的齋壇上,已經佈置好了香燭、牛羊豕三牲和各種法器,無數條素白的招魂幡在風中搖曳飄蕩著。
葉法善天師徑直走了過去,坐在齋壇前的蒲團上,閉目養神起來。
見他許久都沒有動靜,裴曾小心翼翼地問道:“越國公,天色已晚,太陽即將落山,不知您何時開始作法?”
葉法善天師雙目緊閉,手掐太極陰陽連環訣,緩聲道:“不急不急,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夜耿耿不寐,魂煢煢而動。你們在白天見過伝伝魂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